孟佳:国基中了,但以后的科研策略不变
今年申请的国基面上项目居然中了,相当的出乎意料。想想,原因有三:1. 青基要明年年底才结题。据可靠消息,非牛人无背景的很难同时拿两个国基项目。本人显然属于非杰青院士团队、非985中科院团队、无人才帽子的杂牌军。2. 这次换了口子。青基是信息口,新中的面上项目则是生物口。换口子在很多人眼里是忌讳。3. 最近两年其实没有非常拿的出手的工作。灌了一些不入流的SCI,做的东西算是新颖,但缺乏有分量的文章。
张士宏:祝贺四名弟子获得基金资助
基金申请书是需要不少经验和学术能力的。没有好的基金本子,是不可能获得资助的。90年代初,基金申请人少,还是比较容易的,自己的首个基金是一次就成功的。2000年以后,竞争愈发激烈,自己回国后也是连续申请了4年才再次获得面上资助。天国的基金,要的创新,既要新颖、有意义(解决重要问题),又要靠谱(有根据,有前期基础),还要可行(指关键技术、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指团队和设备)。
唐炳:国基金的成功立项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一路下来,都是自己找方向,自己做科研,经过硕博六年的时间,导师充分培养了我的独立科研能力!来到新单位刚好满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在享受自由独立科研的喜悦。让感觉最激动,而且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次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一直都在做理论物理,而且所做的小方向国内就我一个人做,申请的时候心里很慌,因为很多人都跟我说必须得做热门的方向才好拿到项目。
朱豫才:第二个基金也中了
过去的30多年,模型预测控制(MPC)在工业界广泛应用,成功的原因就是能得到模型,通过系统辨识手段。我就想,为什么不研究基于系统辨识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所以就提出了这一课题。与面向控制的系统辨识不同,面向故障诊断的系统辨识需要解决输入含有测量噪声的EIV系统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