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比”是万恶之源,是我国科学界无法实质创新的要害》
中国的万恶之源就在于“比”,中国科学界少有(或根本没有)像样创新的源头也在于“比”,尤其是今天,在我们手头还没有哪怕一个硬货的前提下,各种“比”除了收获可笑,还能有其他值得说的东西吗?把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一的高校,又能如何?连清华的校长都不好意思提吧?那么,排到第27,又有何区别?
我老人家也做过科技评价的项目,所以深深理解里面所保藏的祸心。我可以这么说,作为各类排行榜的制作者,完全可以做到让谁做第一就能通过挑选指标、设计权重以最后达到这一目标。【全文点击】
刘立:《科学网四博主关于中国科技评价的共识观点》
在认识到评价标准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政治界与科技界领导呼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系统。然而,“中国特色”不应该成为无视国际规范与惯例的借口。
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估与激励,应该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对于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该在评估过程中引入国际同行评议机制,评价科研人员在其所在的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学术贡献,而不是仅仅依靠其发表记录(发表文章篇数和被引数量)机械地给科研人员排队以确定评估结果。对于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性工作的人员,特别要避免根据其论文发表记录来确定贡献大小,而是着重考察科研人员通过技术研发解决问题的实力、技术难度和经济效益。【全文点击】
文双春:《科研评价指标是领导手中的一把屠刀?》
我们的科研评价指标至今主要被行政权力而不是学术权力掌控:规则由行政领导定——虽然有时学术专家也被邀参与规则制定,但基本上是贯彻领导意图;如何执行由行政领导说了算——虽然具体执行者可能是学术专家,但他们只不过充当了“刽子手”角色。难怪有人说,科研评价指标是领导手中的一把屠刀。【全文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