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史轩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28 6:26:20
新中国初期院系调整中的清华大学

 
1952年6月,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成员合影
 
□史轩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化强国的探索。与此相适应,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全国各行业、各领域都进行了调整。其中,全国院系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跨越解放前后、涉及全国高校的重大步骤。在这次调整中,清华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开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积极探索,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文化教育政策
 
194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了《关于对中原新解放区知识分子方针的指示》,指出对于当地学校教育,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政策,“我军所到之处,不许侵犯学校的财产、图书、仪器及各种设备”。“在敌我往来的不巩固的地区,对于原有学校,一概维持原状。在较巩固的地区,应帮助一切原有的学校使之开学,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之上,加以必要与可能的改良”。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这表明,“改革旧教育”已经成为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改革旧教育是有步骤进行的。解放初高等学校的改革主要是课程改革,即对于旧教育内容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合理地精简原有课程。教学方法上反对书本与实际的分离,关键是转变教员的思想。
 
清华被接管后,立即组织了校制商讨委员会,讨论学制及课程改革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49年10月12日公布了《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清华大学文法学院各系按照规定实施课程改革。
 
初步的院系调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院校调整、学制改革等问题逐渐浮现并日益成为工作的重点。1949年6月27日,公布了《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关于南开、北大、清华、北洋、师大等校院系调整的决定》。根据决定,清华文学院人类学系并入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在该系设立“边疆社会组”(第二年改为“少数民族组”);取消了法律学系(13名学生转入北大)。
 
华北高教委决定将华北大学、北大、清华三校农学院合并为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大学。1949年9月29日,公布了《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关于成立农业大学令》。此后,组成了农业大学筹备委员会。这样,清华的农学院被分了出去。
 
此外,清华受国家政府机关委托设置地质及采矿专业(四年制,后又设采矿工程学系)、农田水利专修科(一年制)、化工干部专修科(四年制)及气象观测训练班,招收学生。
 
1950年9月13日《高等学校课程草案摘要》颁布,其中包括: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和理、工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摘要。清华各院系均按照该《草案》规定进行课程改革。例如清华中文系必修课完全按照该《草案》规定开设,“选修课虽然没有全部照开,而已经开设的现代散文、现代诗、中国语法、文字学等都是符合规定的,没有不必要的因人而设的课程”。这样便“初步地贯彻了‘课改决定’中的‘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课程草案》规定的这些课程,都是切合中国革命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这是课程改革的最低限度,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从综合性大学到多科性工业大学的转变
 
1952年4月16日,全国工学院调整的方案公布。“将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方面各系并入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改为多科性的工业高等学校,校名不变。将清华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及燕京大学的文、理、法方面各系并入北京大学。”
 
此次的院系调整是参照苏联经验而进行的一个带根本性质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步骤。之所以说它是带根本性质的改革,是因为它不仅把几个学校同一类的师资和设备合理集中在一起,使人力物力发挥更大的效率,同时根据苏联的制度,把过去的教学制度、教学组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律加以根本改革,走向了具有高度计划性与组织性的教学制度。事实上,这次院系调整是中央改革旧高等教育的措施之一,是对原有高等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性的转变。清华不仅在形式上从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而且在教育方法、组织、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不久,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也拟定了,调整重点是“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学院”。此时,不仅是把清华的文、理、法三学院并入北大,北大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并入清华那么简单了,实际调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为具体进行京津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6月25日,教育部成立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办公室,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校务委员会常委钱伟长、何东昌参加了该调整办公室。同日,为筹备建立新北大和新清华,决定分别成立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筹备委员会与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下文简称清华筹委会)。6月27日,清华筹委会正式成立。
 
8月16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决定对清华、北大、燕京、天大、南开、唐山铁道学院六校的化学工程系进行全面调整。除在清华设立有关石油方面的专业外,其余人力物力均集中在天津大学,设立化工方面的各种专业。
 
经过与教育部反复沟通,1952年9月底,清华1952年暑假后应设置的专业系和专修科才最终确定下来,共8个系,22个专业,15个专修科。新生人数共计1930人,其中各专业为1030人、专修科为900人。系是教学行政工作的基层组织,教研组则是教学的基层组织。
 
为了向苏联学习,清华筹委会印发了一批教学参考资料供各系学习,如:工业方面苏联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部分)、苏联高等教育组织、师范大学教学工作的种种形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工作中的几个问题;高等工业学校学生的生产实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及高等工业学校中教学方法所起的作用等。此外,还于7月18日请苏联专家福民来清华作《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组织》的报告。7月20日,又邀请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回校的夏震寰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教员高应炳、童秉纲在清华机械系座谈“在新教学制度下系主任的任务和教研室的工作”。
 
清华筹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在教学组下成立一个翻译小组,主要工作是翻译有关课程的苏联教学大纲。此后,又翻译了从教育部得到的苏联教学大纲164份,校订或部分改译他处的41份,总计205份。印好之后,每一种均装订送教育部院系调整总办公室,供发给全国其他各高等工业学校作参考。
 
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的教学制度和教材内容,清华筹委会要求所有教师学习俄文。由一部分教师组成一个速成工程俄文试验班,希望能在短期内达到翻译并阅读本行业俄文工程书籍的程度,绝大部分教师完成了学习任务。后来,清华把总结报告送到教育部,清华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1952年12月16日,清华筹委会向教育部提请结束调整任务。在这次院系调整中,清华调出一大批一流的学者,叶企孙、冯友兰、潘光旦、陈岱孙等老教授均在其列。至此,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的办学模式中断,成为培养发展机、电、土、化等重工业人才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科学时报》 (2010-9-28 B4 视点)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