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彩会 刘玮 杨东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28 6:26:20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巡礼


北工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高亮度LED技术获18项专利,并在亦庄开发区落户进行产业化开发
 

工程抗震和结构诊治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体育场等多个奥运场馆模型实验

北工大设计的长城全周影院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由北工大人文学院院长陆学艺教授主编的《北京社会建设60年》深入论述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北京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意气风发的北京工业大学将迎来自己50岁的生日。半个世纪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却见证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建校以来,学校的科技工作犹如一棵大树,经历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历练与成长。尤其是近十几年来,进入发展最快的生长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特别是内涵式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学校的科技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并且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彩会 刘玮 杨东升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京工业大学自1960年建校以来,秉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即使在动荡的年代依然能克服困难开展教学科研。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一举获得22项重要科技成果表彰。20世纪80年代,北工大开发研制的国产化单板机在国内更是闻名遐迩。如今,学校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北京的交通规划、公路石方爆破工程、大型奥运场馆建设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激光加工工程、新型电子器件开发与应用、新型焊接技术在铁路西客站工程上的推广与应用等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开展了如奥运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奥运交通规划、城市抗震减灾技术与应用、北京水系的规划与治理、北京新材料产业规划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这种迅速繁荣之势让人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
 
学校科研水平大幅提高,科研实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这其中既有该校教师独立完成,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镧钼等热阴极材料及制备技术”、“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及其制备技术”;也有与其他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铝资源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的理论与技术”;既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又有处于当今基础研究前沿,并入选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的理论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共价键晶体及非晶结构一维纳米材料的大应变塑性形变”。“高坝抗震分析时域显式整体分析法与场址地震动输入确定及工程应用”、 “SBR法污水处理工艺与设备及实时控制技术”、“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等越来越多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120多项。
 
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不断提升。学校先后作为独立承担单位或第一承担单位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影响力扩大。在高影响因子论文方面,论文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固体所纳米力学研究小组的一篇专业论文影响因子高达9.627。“十五”以来,学校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5822篇,出版专著93部,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
 
早在我国《专利法》实施之初,北京工业大学就成立了相应的专利管理机构。在此后的20多年中,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2008年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8年底,北京工业大学拥有的有效专利量为640件,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自1992年至2007年,学校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434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位。2009年,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高校单位入选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高等学校日益成为基础研究的生力军。而基础研究更强调学术自由,因此学校对基础研究领域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如减少短期科研考核指标压力等来保护科研的积极性,促进长期稳定研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校地震研究所成为国内外唯一运用多学科的前兆观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的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还荣获了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先进纳米材料的国际前沿基础研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标志着学校在该研究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新型功能材料、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光电子技术、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以及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等1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同时学校还成立了跨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激光工程研究院、电子政府研究院、智能交通系统研究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组建了网络信息技术工程、智能建筑、交通工程、环境工程、电动车技术、空间结构、室内环境检测、地震研究所、北京市焊接设备研究与开发中心等一批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所或工程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科研平台。
 
五十年的积淀与拼搏,成就了北工大科技繁荣的雄起之势。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从服务北京到军工国防、从科技奥运到人文社科,随着北京工业大学科研规模的扩大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和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得到充分的体现。科技创新之花绽放于京城各个角落。
 
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北京工业大学还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不但追求开花结果,还要做到成熟“落地”。为此,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沟通多方信息,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精心挑选,周密筹备,参加各类成果推介活动,如北京市科博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全国发明展览会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由光电子实验室研发的高效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系列相关技术,共18项专利在2008年得到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注资,并在亦庄开发区落户进行产业化开发。机电学院永磁缓速器研究团队研发的成果“汽车永磁液冷缓速器产业化”2009年被市科委重大专项办公室列入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重点支持项目,落户朝阳区北京北齿有限公司。
 
融入北京是学校科技创新的重头戏,这既是北京市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工业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遵循求真务实的作风,“踮起脚、够得着”。八达岭长城全周影院、公路石方爆破、35周年国庆焰火、一二·九纪念亭设计等项目中都渗透着北工大人的科研智慧和服务北京的奉献精神。在科技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大力开展应用型、工程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把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学校纵向科研经费中,承担北京市有关部门课题的到校经费约占50%;而在横向科研经费中,来自北京市企事业单位的研究经费比例更是超过了70%。同时学校的科研人员也积极瞄准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以及奥运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寻找与北京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学校与印刷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承担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数字化印刷技术及装备”,提高了北京市印刷装备全行业科技水平,开创了我国数字化印刷的先河。与北京市酒仙桥污水处理厂、方庄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展开合作,为彻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工程中,积极参加“服务‘三农’,规划下乡”活动。自2005年以来,已经完成北京市级、区县级、乡镇级等各类村庄规划50余项,在编20余项,为指导村庄未来的经济发展、规范村庄各类项目的建设,改善村庄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充分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理念,教师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场馆建设、交通规划、环境治理、信息服务、奥运文化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建工学院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实验室通过对北工大体育馆新型弦支穹顶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模型试验研究,为建造出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预应力弦支穹顶钢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该实验室还为国家体育场“鸟巢”解决了建造过程中大型钢桁架柱柱脚——混凝土承台组合结构的设计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学校的大气污染控制研究中心对“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战略”和“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交通研究中心在详细分析北京市智能交通发展基础和奥运智能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利用仿真工具对奥运会交通组织、管理、运营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仿真测试,为奥运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运营提供经济、直观、详细、大范围分析的辅助工具,为制定完善、周密的交通组织计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多媒体与智能软件实验室设计的基于WEB的手语播报系统为使聋人更方便、快捷地获取网上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尽管北京工业大学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但是在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北京市循环经济创新团队,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撰写的《2003~2004年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荣获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学院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和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和《北京社会建设60年》两本重要著作,为首都北京的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过去与未来,北工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与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水乳交融。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顾五十年的辉煌历程,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北工大人科学的定位和不懈的追求,得益于“日新为道”的北工大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所采取的扎实有效的举措。
 
“九五”是该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学校的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立足北京、依托北京、服务北京”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将学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把为首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科技进步服务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进入“十五”以后,学校通过对当前形势及自身特点的认真分析,进一步确立了“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指导思想,并提出“十五”期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作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学校于2009年底更加明确提出了《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今后学校将更加直接地面向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强针对性强、面向实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为发展北京现代产业,建设和谐的首善之区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随着观念的转变,学校开始从管理体制入手,在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学校尝试着在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学院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以期构建校、院、所三级管理体制,打造“学校建渠道、学院进行业、基层做项目”的管理模式;同时还鼓励学院在有条件的学科进行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校、院、学科部的教学型管理体制向校、院、研究所的教学研究型管理体制的转变。
 
为积极配合学校科技体制的转变,实现校院两级管理,学校修订和补充了一系列科技管理文件。为了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校还印发了《北京工业大学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规定》,明确对于学校科研人员以专利或非专利技术进行转让所获得的收益进行分配的原则和办法。另外,依据此办法,学校还申报了《北京工业大学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方案》,获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组的批复。
 
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始终坚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及人才资源,不断完善科技园的管理体制,推进技术成果特别是大型高新技术项目的转化。科技园自2001年被北京市确立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以来,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已形成科技研发、成果孵化、企业家培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四位一体”和研发区、软件园、孵化园、产业园“一区三园”建设有机对接的发展运行模式。2005年科技园通过了由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估,同时也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5年底,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牵头建立的首批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先进制造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在该校成立。此外,北工大还作为共建单位参与电子信息、新材料和车辆等三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
 
在积极推进科研体制创新的同时,学校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一方面,学校引进了一批知名度高、学术造诣深的领军式大师级学科带头人,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为该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学校还着力加强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通过建立科研启动基金、青年基地建设以及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快速成长,并在学科方向、主梯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学校已经有6位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位教师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88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通过引进学术造诣深厚、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能从事科研队伍管理的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学校学科结构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多个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团队。其中包括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创新团队36个。
 
建校50年来,北京工业大学潜心磨砺、积极创新。年轻奋进、永不满足的北工大人必将在“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精神鼓舞下,继续在科技创新、服务北京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科学时报》 (2010-9-28 B3 北京工业大学50周年校庆)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