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陈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27 20:46:24
“洋慈善”为何不服中国水土

 
□陈虎
 
盖茨、巴菲特9月底的慈善中国行已激起千层浪,但激起的不是中国富豪热烈的高调响应,却是一种矛盾心态下的忐忑思辨,以及无法展开怀抱的无所适从。
 
“洋慈善”不应该在中国水土不服。慈善本应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的,对这一点,多数人想来不会有异议。但让中国富豪去照搬盖茨、巴菲特的慈善理念和慈善方式,无论是受制于中国的社会环境,还是困囿于中国的文化背景,现阶段来看,似乎有点难,也相当纠结。
 
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其行为无疑值得张扬,但在中国他又确是另类。陈光标宣称离世捐出全部财产很生猛,而连弟妹都不帮助的“不近人情”也很令人震撼。其遭到的很多质疑,亦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反映。
 
事实是,中国很多富豪的企业,现在多数仍坚持家族经营模式,即便下一代很可能会成为败家子,但还是宁愿选择败在自己家里。而自己富裕却不惠及家人的言行,无论出发点多么正确,受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抵触是强烈的。
 
或许是凑巧,胡润中国富豪榜曾让企业家很尴尬,没入富豪榜平安无事,入了富豪榜后,接连出事者大有人在。这种尴尬同样表现在慈善上。
 
盖茨、巴菲特可以轰轰烈烈地做慈善,但中国企业家做慈善,往往选择低调少曝光。分析起来,恐怕源于几种主因:一是担心被过分关注而引出是非,甚至怕扯出原罪问题;二是担心慈善“盛名”下,招来不堪重负的各方面的摊派,招来不合己愿的无数被动捐助;三是也忌惮内部和亲属的忠诚裂变。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向善,大多是对为恶的一种牵制,讲究的是因果报应,注重个人道德的尺度把握,这与社会层面的慈善存在较大的理念差别。国人做善事,往往是避祸使然,更有甚者,是出于自我赎罪的需求,慈善夹杂了特定的功利。而出现的诈捐事件,更把慈善当做牟利手段来欺世盗名。这给我们的慈善蒙上了一层阴影,具有一定的先天性质疑氛围。
 
复杂并无法言明的心态,无法在短时期内用自揭疮疤的方式获得解决,同样需要伴随开放来让慈善之心变得更敞亮。所以,盖茨、巴菲特此行,对中国的慈善是一次非常积极的触动。
 
中国目前的慈善体制重在监管而轻于普及,故具有社会公开募捐权力的慈善机构,隶属于相关国家机构的直接管理之下。但国家却大多不负担其工作经费,这些机构为获得工作经费,只能是采取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办法。国家对募捐款项,有硬性的经费提取比例规定,但受诸多困扰,尺度不易把握,恶性事件亦有发生,加之效率问题,对公信力形成巨大挑战。
 
发达国家私人机构从事慈善是主流,中国近些年私人慈善机构虽出现跨越式发展,但与体制对接并不顺利,李连杰的壹基金之生存事例,是普遍面临的课题。另外,我们的税制政策,对慈善的倾斜惠顾力度同样与发达国家反差很大,需要有的放矢、加以调整——制度支持必不可少。
 
社会舆论对慈善应给予更热烈的呼应,对慈善行为应保持更高的尊敬。动员和鼓励富豪更多去关注慈善是必要的,而引导整个社会层面焕发善心,当是慈善的基础工程。社会不乏那些收入微薄而慷慨捐助的感人事迹,不少还是坚持多年不求回报者。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力小而不善。在道德精神上,他们的境界远远超越很多富豪。而我们的舆论,同样要去发掘这群质朴的小人物,来感动中国,感动我们自己,进而感动世界。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怪现象,一个演技还不怎么样的所谓明星,一篇无病呻吟的博客,竟然点击率数十万;而一个崇高的捐助者,却乏人理会。这是多么苍白的精神导向!
 
慈善不是一场运动会,不必在捐助数量上比出高低,而是一场道德精神竞赛。陈光标虽位列中国富豪500强之末,却可位居慈善前三甲。汶川大地震带来了巨大灾难,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善行义举却可筑起一道超越灾难的大爱之堤。我们期待的慈善,是接力不是淘汰,是更多的包容和启迪,是让行善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以善为美和以善为荣。而政府对慈善的关注,也不应仅仅是在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
 
(作者系中华爱心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
 
《科学时报》 (2010-9-28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