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著名画家迪迪埃和雅克的油画《莱昂·米歇尔·甘必大乘坐阿尔芒·芭比斯气球飞离》
□赵致真
德国航空先驱齐柏林开创了飞艇的黄金时代。1900年7月2日,128米长的齐柏林1号在康士坦茨湖上空飞行18分钟,这是历史上第一架“硬飞艇”。靠内部气囊压力维持飞艇形状的是“软飞艇”,底部使用刚性龙骨的是“半硬飞艇”,齐柏林1号具有整体的金属框架和布面外壳,重达13吨,用2台15马力的戴姆勒发动机推进。肚子里17个“鱼鳔”般的巨大气囊充满1.13万立方米氢气,“鱼鳔”在低压环境下膨胀则飞艇上升,“鱼鳔”被空气压缩则飞艇下降。1910年齐柏林飞艇公司开通第一条商用航线,此后留下了光荣而传奇的履历。
1929年8月8日,在美国报业巨头赫斯特赞助下,长达237米的“世界巨人”格拉芙齐柏林号飞艇从美国新泽西出发,停靠腓特烈港、东京、洛杉矶,于9月4日完成了49618公里的环球之旅,随行美国记者玛格丽特成为世界第一个环球飞行的女性。接着开通了法兰克福到北美和巴西的定期国际航线,让洲际交通形成了天空海洋殊途同归的立体格局。1931年6月,格拉芙齐柏林号又和苏联破冰船马雷金号同赴北极科学考察,这是大型飞艇首次从极地冰原凯旋。
用飞艇进行北极探险的先驱,应该首推意大利。1926年5月,意大利航空家诺拜耳便和挪威著名探险家阿蒙德森合作,驾驶半硬式飞艇诺基号从挪威启程,首次飞过北极上空降落在阿拉斯加。但这对伙伴在爱国心驱使下,对荣誉归属发生激烈争执。诺拜耳回国后招募清一色的意大利人,新建造的飞艇直接命名意大利号,1928年5月再次进行北极探险,结果在恶劣气候下坠毁,造成7人死亡。所幸诺拜耳和11名成员在国际援救下得以生还。阿蒙德森听到诺拜耳遇险的消息后立刻捐弃前嫌,带领法国飞机来瑟姆47号飞赴北极援救昔日的战友和对头,但却就此一去无踪,留下了航空史上永远的谜团。
英国同样是早期飞艇研制的先驱。R100飞艇流线型身材和16边形腰身比齐柏林飞艇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俨然一个五星级的二层楼空中旅馆,有宽大的餐厅和观光玻璃窗,豪华的双人舱和4人舱可接待100位旅客,而格拉芙齐柏林飞艇仅能乘坐20人。1930年7月29日,R100飞艇从卡丁顿出发,经过78小时5300公里飞行抵达蒙特利尔。在加拿大停留期间每天有10万公众赶来参观,R100载着当地旅客在多伦多、渥太华、尼亚加拉瀑布上空纵览山川之胜。
美国1923年制造的圣南多号飞艇首次使用氦气,虽然氦的比重为0.18,浮升性能略逊于比重为0.09的氢,但作为惰性气体,氦比可燃性极强的氢更为安全。当年只有美国能生产氦,圣南多号6万立方米的氦气几乎是全世界的总量,20个气囊则用掉75万根牛肠的外膜。美国古德伊尔公司1933年完成的阿克朗号和1935年完成的姐妹船麦肯号都是世界最大的飞艇。美国帝国大厦1931年落成时,顶上便专门设置了飞艇系泊塔。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古德伊尔公司的飞艇每天载着客人在展区上空兜风。格拉芙齐柏林飞艇接受特别邀请,从巴西至德国的航班中抽身到芝加哥世博会访问,美国为此专门发行了纪念邮票。但格拉芙齐柏林号飞艇上的纳粹标记引起巨大争议和激烈冲突。格拉芙齐柏林的艇长并不支持希特勒政权,刻意让飞艇沿顺时针方向在世博会场上空绕行,使涂在尾翼左舵上的纳粹标志无法向公众展示。
“轻于空气的飞行器”体态臃肿而行动迟缓,秉性本不尚武,但却从诞生之日就卷入了战争。1849年8月奥地利为镇压“圣马可共和国”独立,曾用200个气球带着延时导火索炸弹飘向包围中的威尼斯城,虽然风向不作美,但人类社会却第一次有了空袭。
1870年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大败于色当,普军接着将巴黎围得铁桶一般,国防政府无法和地方取得联系,双腿已经跌残的纳达尔建议乘坐气球飞越封锁线,并于9月21日首次出征,将政府文件成功送到了图尔的法国军营。由于气球不能驾驶只能随风飘荡,并且遭到普军炮火射击,出城的信使常失之百里更无法返回,全靠携带信鸽寻道归巢。巴黎被困4个月间共放飞气球66个,派遣102人,其中58个气球完成了使命。最重大的一次战略飞行是政府内务部长甘必大10月7日夜间亲自乘坐气球飘出巴黎,到图尔组织了法国抵抗力量。
飞艇则是人类战争中最早的“空军”,一战期间,英国、德国、意大利都用飞艇轰炸敌方领土,1915年1月19日,2架齐柏林飞艇首次空袭伦敦,投下24枚50公斤炸弹。飞艇飞得高、载重大、航程远,多个分离的气囊内压力稍高于外部环境,弹孔造成的慢撒气不足为患,英国采用了新西兰人泼默罗伊发明的“开花子弹”,能引起飞艇的氢气燃烧。为避免被探照灯锁定后成为活靶,齐柏林飞艇躲在云层之上,用缆绳放下潜望舱指挥轰炸。
从1915年到1918年,共有115架齐柏林飞艇投入战争,发动空袭51次,丢下5800枚炸弹。炸死557人,炸伤1358人。齐柏林飞艇损失77架,所失大于所得5倍。1918年8月5日最后一次行动中,德国海军飞艇司令斯特拉瑟丧生。他关于纵深打击和远程空袭的军事思想首次破除了前方后方的概念,对未来的“总体战”具有重大影响,但寄望于齐柏林飞艇也许太勉为其难和用非所长了。
飞艇家族的衰败和消亡是航空史上最富有悲剧色彩的章节。1922年2月21日,美国从意大利购买的世界最大飞艇罗马号在弗吉尼亚碰上高压电线起火燃烧,此后美国才开始用氦代替氢作为浮力气体。1925年9月3日,圣南多号在俄亥俄被雷暴撕成碎片,1933年4月4日,阿克朗号在新泽西海岸遇到狂风而坠入大西洋,创下73人丧生的飞艇惨案纪录,被罗斯福总统称为“国家的灾难”。1935年2月13日,安康号飞艇又在加州葬身太平洋。欧洲也传来坏消息,1930年10月5日,刚刚建成的英国R101号飞艇在法国坠毁,48人丧生,艇上的柴油烧了24小时。
最著名的飞艇事故发生在1937年5月6日,齐柏林飞艇兴登堡号在新泽西基地着陆时,尾部泄漏的氢气被静电火花点燃。这条长245米、仅比泰坦尼克轮船短24米的世界最大飞艇1分钟内便被冲天大火完全吞噬,36人丧生。芝加哥电台记者纳尔森用颤抖的声音报道了现场实况,他的感叹“啊,人类!”成了一句传世名言。
齐柏林飞艇素来以安全航行而声誉卓著,这次灾难让世界不再对飞艇抱有信心。罗斯福总统曾答应向齐柏林公司提供氦气,但德国并吞奥地利使美国收回了承诺。1940年4月,纳粹元帅戈林下令关闭齐柏林公司,并拆除厂房和已经建成的LZ130型新飞艇,将宝贵的铝用于生产战斗机。曾经辉煌的飞艇时代黯然谢幕了,不仅因为氢气的易燃,氦气飞艇同样暴露了轻于空气的“虚胖子”对风的高度敏感和对恶劣天气的脆弱应变能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飞机已经“翅膀硬了”并开始翱翔蓝天。
(未完待续)
《科学时报》 (2010-9-16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