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林
研发服务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北京研发服务业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研发效率、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
研发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围绕科学技术的生产、扩散与应用所开展的各类服务活动的总称,核心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
2009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万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8%。首都经济率先在全国形成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步伐日益紧凑。
在研发服务业的典型领域——生物医药业,研发已从一个产业环节发展成一种服务业态、一个产业,这正是行业分工精细化的结果。北京市科委委员、总工程师陈力工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智力资源高度密集,适合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也为解决研发人员的就业和市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技术输出量稳步增长
2009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超过2800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7%。其中,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07.5亿元,增长14.5%。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12600亿元,同比增长23.7%。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9%;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236亿元,同比增长20.4%。
当年,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2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5%,占全国的40.68%;其中技术交易额906.89亿元,增长16.55%,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3.36%。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输出技术合同19725份,成交额达797亿元,同比增长47%,达到“十一五”同期历史最高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进一步提升到70%以上。
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为特色的首都经济,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新的成就。而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一批科技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成为今年科技工作的重点。
尽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去年中关村依然实现输出技术合同28239份,成交额921.94亿元,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8%。成交额占全市的比重为74.58%,占全国的比重为30.34%。其中6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中关村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和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北京科技服务业2009年增加值达7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成为北京市增速最快的第三产业之一。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经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有199家,其中外资科技研发机构50家,中央在京单位设立的研发机构30家,外省市企业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17家,北京市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102家。
自2005年北京市科委设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自主创新专项至今,5年总计投入约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10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仅2009年一年,引导100余家企业研发机构科研投入即达到近60亿元,总收入超过600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近100亿元。
近3年来,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申请发明专利3000多项,形成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600多项,有力地推动了北京研发服务业的发展。
激光显示企业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中达告诉记者,公司成立3年多来一直在积累专利技术,公司把90%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还与多家单位一起承担了科技部“国家‘863’激光显示重大工程化项目”课题。这种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3月,总投资1.2亿美元的CMO项目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打造我国第一批符合美欧标准的生物新药开发和放大生产线,以及亚洲最大规模的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基地。
项目承担方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CEO黎志良告诉记者,目前全球生物制药产能中,外包服务约占1/3。其亦庄项目达产后将占全球产能的近1%,占全球生物制药外包服务的2%~3%,量虽不大,但有望达到“规模亚洲最大之一、服务亚洲最全”的目标,其发展前景及对产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据了解,2009年北京生物医药技术成交2921项,成交额29.82亿元,比上年增长53.04%,增速远高于全市技术交易的增速。
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所具有的各项优惠政策,更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支撑分不开。去年,北京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生物医药技术968项,成交额3.25亿元,占生物医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0.90%。
除了生物技术领域,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也表现不俗。记者从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了解到,2009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350亿元,同比增长15%。北京软件与服务出口实现快速增长,按照合同登记额,全年实现出口规模达10.09亿元。
北京软件企业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总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专利授权均快速增长。其中,软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总数为1992件,较2008年增长38.6%;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1654件,增加76.5%;专利授权数达1408件,增加60%。2006年,平均每6家软件企业新增一个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2009年,平均每2家软件企业新增一个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
据市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在继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兴产业培育的基础上,将加大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8大科技振兴产业和12个科技支撑工程领域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引导企业研发机构服务于北京重点产业和生态涵养区的发展。
须提升科技与管理创新的支撑力
“十一五”期间,北京现代服务业优先促进的领域包括基于文化内容的创新型服务业,主要为研发测试、咨询、技术交易及转移、标准和专业投融资等,并争取到2010年,使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以及文化娱乐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高端部分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当前,我国服务业已经走过了数量式发展的阶段,正处于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的新阶段。而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更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金融危机带来的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的转移,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
“更好地尊重市场规律,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的开展。”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智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文生对本报记者表示,继续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北京仍有很大的空间。
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则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是核心问题,体制问题不解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再多的投入也不会产生良好和持久的效果。
有专家表示,北京加快发展研发服务业,仍须探索建立既能促进中小企业从事研发服务,更能促进科研机构利用过剩资源从事研发服务的良好模式。
另外,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把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及海外人才落户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提高北京研发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研发服务业属于知识经济型产业,其价值链的实现过程体现为知识链的实现过程,因此在生产要素投入上更强调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科技型要素的投入,以加强服务的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生产要素的投入方面,未来北京市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科学时报》 (2010-9-15 B2 创新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