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郝成涛 郝思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14 20:49:4
军事医学科学院自主研制新一代防蚊系列装备
有效解决边防官兵受蚊虫侵害难题

 
本报讯 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悉,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新型网状双层结构防蚊系列装备,深受边防部队欢迎。今年7月,防蚊装备在新疆某边防部队完成了现场扩试。扩试结果显示:身穿新型防蚊服装的官兵在“一只解放鞋上能停落200余只蚊子”的环境中执勤、巡逻、潜伏3个半小时,无一人受到蚊虫叮咬,在防蚊服喷上新研制的长效驱避剂后,蚊虫在周围一米范围内都不再靠近,有效驱避时间竟能长达5~8小时,长效耐洗杀虫处理蚊帐杀蚊效果良好,20次洗涤之后仍然奏效。
 
长期以来,一些驻守边防的部队官兵一直遭受着蚊虫的困扰和侵害。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某部营区周边用一台诱蚊器24小时捕到蚊虫数量高达38000多只,在官兵们的巡逻区一巴掌能拍到56只蚊虫。蚊虫数量多、体型大,经常隔着衣服叮咬战士。官兵中流传着“6个蚊子一盘菜”,驻地农村曾发生过小孩被蚊子咬死的事。夏季,官兵们常常是穿着绒衣绒裤,外罩军装,身披雨衣,脚穿雨靴,在高温天气下执行巡逻潜伏任务。由于受蚊虫叮咬,战士们身上往往是大片红斑,疤痕累累,有的出血溃烂。蚊患不仅严重干扰着部队军事活动和官兵日常生活,而且还给官兵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巨大创伤,官兵们“谈蚊色变”,企盼着能早日从根本上解决蚊患之苦。
 
军事医学科学院作为我军军事医学最高科研机构,紧紧围绕“姓军为兵、为战而研”的科研方向,根据总后卫生部的部署,于2005年将“蚊虫防护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筛选”确定为“十一五”立项的研究任务,并成立了由该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赵彤言为组长的课题攻关组,潜心研究这一难题。
 
科研人员情倾边关,把士兵至上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他们行程3000多公里深入到边防一线部队,对蚊虫危害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并把实验室搬到了现场,与官兵一起生活、巡逻、值勤、训练,24小时连续考察蚊虫种类及其各自生活习性,跟踪蚊虫密度变化,还亲自用自己的身体测试比较蚊虫的危害程度。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科研人员进行了防护装备的综合评议和整体设计。经过连续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他们研制成功了“05-1型网状双层结构防蚊服系列”,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该防蚊系列包括防蚊帽、双层结构防蚊上衣、双层结构防蚊裤、双层结构防蚊手套、双层结构防蚊护踝、长效耐洗杀虫剂处理蚊帐和防蚊服用长效驱避剂。
 
赵彤言说:“课题组针对蚊虫的密度和习性,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完成了双层网状结构的面料,彻底阻挡了蚊虫的吸血叮咬,而且空气通透性非常好,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战士们也感觉不到闷热。同时,针对极端高密度蚊虫环境下防护问题,配合新一代防蚊服使用的专用驱避剂,可以有效阻隔高密度蚊虫的侵扰,保证了各种军事任务的完成。”
 
新一代防蚊服为官兵们提供了由头到脚的全面防护,官兵穿着后进行巡逻、潜伏和参加各种体能训练活动非常方便,防蚊帽视野宽,视线不受影响,解决了旧式防蚊帽视野狭窄、视物受限的问题。官兵们一致反映:“新一代防蚊服装不仅防蚊性能好,可以保证我们在正常执行巡逻、潜伏和训练任务时免受蚊虫叮咬之苦,而且既透气又耐磨耐挂,可以保证我们从事体育和体能训练等活动,长期困扰我们的蚊虫侵害难题终于解决了,再也不会‘谈蚊色变’了!”(郝成涛 郝思嘉)
 
《科学时报》 (2010-9-15 A3 国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