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吕廷钢 原永乔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14 6:24:54
尘封的鲁大早期作家群

曲波

慕湘

 牟崇光
□吕廷钢 原永乔
 
一段时间以来,“鲁大作家群”这一称谓屡见报端,其影响也日益广泛。说到“鲁大作家群”,大家关注的都是鲁东大学自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后,以萧平、徜徉、山曼、李慧志、刘传夫等作家群中成员的“教师阵营”,及以张炜、矫健、李尚通、滕锦平、曲波(词作家)等30多位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学子阵营”。但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庞大的“鲁大作家群”的产生和形成,绝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鲁东大学80年悠久文化积淀、传承、蕴育的结果。
 
翻开尘封的鲁大历史卷宗,一个久藏在历史尘霾中的“鲁大早期作家群”,就赫然在目了。他们中既有吴伯萧、臧克家、何其芳等享有盛名的教师作家,也有“学子阵营”里的著名作家,如莱阳乡师时期学生、将军作家慕湘,胶东公学时期学生、作家曲波,胶东师范时期学生、作家牟崇光等。由他们汇聚而成的“鲁大早期作家群”,亦可谓群星璀璨。
 
慕湘
 
慕湘,原名慕显松,1916年出生,山东蓬莱人,小说家。1930年入莱阳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学习。在王衷一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因从事革命活动暴露身份,不得已离开了学校。后转入济南正谊中学,又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被开除,回到家乡从事党的工作,其间,曾在《蓬莱日报》编辑《尘烟周刊》,发表小说和散文。1935年在乡村教书,因参与组织的胶东“一一·四”暴动计划泄露,出走天津。1936年底,奉党组织安排去太原,参加当地武装斗争。1940年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2年,被派往晋西北,担任八分区对敌斗争委员会秘书。抗战胜利后,在绥蒙区党委城市工作部工作。1949年任绥远起义部队一○七师代政委等职。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1957年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75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授少将军衔。
 
解放后,坚持业余写作,著有多部长篇小说。1962年出版了其长篇小说《新波旧澜》的第一部《晋阳秋》。小说再现了七七事变后各阶层爱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斗争生活。1978年又出版《新波旧澜》的第二部《满江红》。其后相继出版了《新波旧澜》的第三、第四部《汾水寒》和《自由花》。
 
慕湘的作品闪烁着催人奋进的思想光辉,他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绚丽画卷。邓拓同志曾对慕湘的文学创作有过高度的评价:“救亡抗日记从头,往事获篇青史留。血火山川今夺还,高歌千载晋阳秋。”
 
曲波
 
曲波,1923年出生,山东黄县人,著名作家。1938年高小毕业后入胶东公学学习,同年调入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胶东五支队政治部国防剧团工作期间,历任宣传员、文化教员、指导员、青年干事、组织股长等职。1943年4月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此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课余时间创作了《麦收以后》和《排难除害》,并由抗大学员排演。1944年夏从抗大毕业,任胶东军区前线报社记者,当年冬天调作战部队,1945年随部队开赴东北,在牡丹江军区任副政委,一纵队三师团政治处主任。1946年冬天亲自带领小股部队参加北满的剿匪斗争。因在战争中负重伤,1950年转业到工业部门,历任沈阳、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1955年调北京一机部任设计院院长,后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等职。
 
1955年,他满怀革命激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57年,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正式发表。小说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等,并被译成外国文字。1966年创作完成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塑造农民起义首领形象的长篇小说《桥隆飙》。“文革”中惨遭江青等人的迫害。“文革”后得以平反昭雪。又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山呼海啸》和《戎萼碑》。1979年出席第四届文代会,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牟崇光
 
牟崇光,1930年出生,山东栖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8年考入胶东师范后师部。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发表诗歌、快板等作品,毕业后到长山岛任教师。1951年,创作了第一部小说《胜利百号地瓜》,在《大众日报》的《丰收》副刊发表,获山东文艺奖。1952年,调山东省文联任《山东文艺》编辑。
 
20世纪50年代,牟崇光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农村新生活、新面貌、新矛盾的短篇小说。195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邮鸡蛋》,受到广泛好评,被英文版《中国妇女》介绍到国外,又被译成俄文、阿拉伯文在国外发表。1956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银色的夜晚》,当年参加了莫斯科书展,其中的两篇被译成俄文。1961年发表散文《四湖行》,被新华社发为通稿,《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选登。196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大路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人民文学》同年转载,著名文学评论家侯金境等人撰写文章加以评论,又被收入全国十余种短篇小说选集和《中国新文艺大系》。短篇小说《更高目标》,在《人民日报》整版发表,受到好评。
 
1966年初,为了深入体验生活,到栖霞唐家泊镇挂职任党委副书记,“文革”中受到冲击。1973年调山东省文联,创作出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生活的长篇小说《烽火》,于1975年出版,成为“文革”期间少有出版的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牟崇光的创作进入盛期。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其沉滞多年的创作激情得以喷涌,创作了一批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爱的暖流》,被《新华月报》转载,十多家出版社编入文学作品选集,十几家电台全篇播发,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视连续剧,获泰山文学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报告文学《关于生与死的报告》,获《光明日报》“飞龙杯”奖。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报告文学《站起来的农民》,被多家出版社收入文学作品选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次全文播诵。这期间他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田园新色》和报告文学集《关于生与死的报告》。
 
牟崇光历任山东电影制片厂编导、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企业家》杂志主编、社长,《东方烟草报》总编辑等职,兼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企业家报刊协会副会长等职。
 

 

《科学时报》 (2010-9-14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