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寒
张海先生分别于2008年7月11日和今年4月2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怎么出》两篇论文。这是张海先生就任中国书协主席以来就当代书法如何发展公开发表的重要意见。我认为,这两篇文章虽然阐述了当前书法发展的状况、经典的品格、大家的条件以及推出书法经典大家的办法,但是,并没有切中当前书法的要害,所谓“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努力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大家”恐怕只是一相情愿而已。
什么是时代的“呼唤”与“课题”?
张海先生在文章中讲到“努力打造书法艺术经典”、“推出书法大家”“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新时代的课题”。
我们知道,任何课题的制定都必须从现状出发。如果,对现状不清楚或者估计错误,那么,课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目前,中国书法的现状如何?张海先生认为自1980年至今,中国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复兴期(一至二届全国书展);发酵、推广期(三至六届全国书展);回归传统、谨慎创作期(七至九届全国书展)。且不说这样分期以及定性是否准确,仅按张海先生对这几期的特点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中国书法的现状并非令人乐观:1.“发展迅速”,但“带有某些盲目性”;2.有“一定成果,却往往流于时尚,形成跟风现象”;3.“书法在普及中延展着自身的广度”、“多样性、丰富性”,但“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事实上,书法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今书法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民书法热。以专业书法家、业余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为主体的书法人数以百万计,学习书法人数之多,亘古未有;仅以书法家论,历代书法名家也就2800多人,而现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达7000多人,加上各省、市、县的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恐怕不会少于数十万之多。这个庞大的队伍中,不乏有的凭权势入会,有的用银子挤身,有的拉关系织网……与历史相比,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究竟有多少?
二是组织机构多。协会、书院、从中央到基层,从政府到民间,各种形态的书法组织无处不有,但真心实意全力投入书法活动的又有几多?
三是书法活动多,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展览为主,以报刊出版物、电视、网络为辅的书法作品及其复制品的社会传播方式。同时,各种笔会、书法下乡、国际交流也空前活跃,但展品的质量、出版物、媒体展示的专业水准也不言自明。
四是初步有了书法的学术研究机制、学科的基本框架和队伍,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研究的方向、水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五是全国有近30所大专院校以及研究单位培养书法研究、创作人才,但目前书法的基础教育性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各种书法培训存在许多问题。
六是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多姿态、多风格的方向在徘徊中发展,在跌跌撞撞中前进。主要表现在理论上,门派林立,传统派、现代派、绘画派、抽象派等竞相称雄;在创作思想上,陷于矛盾、复杂的旋涡甚至胶着状态;在创作态度上,投机与真诚抢滩,张扬向扎实显强;在作品资质上,粗俗与高雅争雄,丑怪乱与真善美逞能;在价值取向上,趋名附贵。
七是书法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商品,相关的工具材料(如文房四宝、装裱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市场多,问题不少:冒名书法家多,骗子多,狂人多,假货多,丑、怪、俗字多。
我有一首《书坛一瞥》打油诗,且为画像之一:
谁敢提笔刷,
胡乱刷几下,
挺胸拍肚——
自诩:“当代著名书法家!”2
字好字赖算个啥,
沾点权势随意划。
“啥?不是书法家?
有人抢着挂!”
谁不见钱打哈哈,
囊中揣银任叱咤。
东西南北办展览,
出书登典美名夸!
名利场上争高下,
你夸我来,我捧他。
哈,字渣吹成一朵花——
都成花儿大家发。
刷几下,抢着挂,
美名夸,大家发。
——先人叹,
后人骂!
综上所述,如果为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书法现状定性的话,最多也只能算是恢复期。中国书法并非如张海先生所说已经早已“复兴”,仍然处于恢复阶段。而且这个恢复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任何人不可逾越的。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今天的书法水平与中国历史上的书法低峰期的水平相比,孰高孰低?书法的发源地——中国的书法水平与书法衍生地日、韩等国相比,与台湾地区相比,孰高孰低?当然,中国书法之所以到了这个现状,是由于五四运动以后,西风渐进,在扫荡传统糟粕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遭到了践踏,加之文武暴力的破坏以及书写工具的变更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以致上百年来,书法被边缘化乃至于断层。因而,书法的理论、创作、队伍,包括书法受众都需要补课,在学习、借鉴、吸收传统经典营养的过程中,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滋养自己,健全机能,逐渐康复。因此,要使书法真正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努力,需要做许多工作才能做到。如果我们只注意现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冷静、清醒地认识这个基本现状,必然会得出与现实截然相反的结论,从而导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臆想。
时代确实在向书法界呼唤,呼唤的不是人为“打造”的现代“经典”,也不是强行“推出”的现代“大家”,呼唤书法家,首先学好传统书法精华,首先把汉字写正、写好,而不是恣意任笔,胡涂乱抹;呼唤书法家不要装神弄鬼,上天入地,而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写字;呼唤书坛多一些批评与自我批评,弘扬正气,少些歪风;呼唤各级书法协会的公务人员多点服务,少点自我炫耀、包装,直面现状,提出恢复期长短期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埋头工作。这才是当前书法界的应作课题。
“经典大家”需要“打造”与“推出“吗?
“ 经典”是被“打造”出来的吗?不是。
“大家”是被“推出”来的吗?也不是。
王羲之之所以名冠千古,是因为他确实拿出了精品、神品,其人品、书品令世代各层人士心服口服。不可否认,当年几个帝王特别是经过唐太宗的宣扬,使他的名气、影响更大,但那是在作者去世数百年之后的事了。如果唐太宗不弘扬,肯定另会有人弘扬。其他名家大师如颜真卿、苏轼、米芾、郑板桥等等,是不是被“打造”、被“推出”的,只要看过书法史的人都会清楚。启功先生生前被人称作“大师”,并非被谁“打造”,更不是被“推出”。何况,老先生对诸多耀目的名衔从来坚辞不允,却并未影响老先生的盛名。可见,艺术精典和艺术大家是自然形成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谁想呼唤就能“呼唤”得出来的,也不是强行“打造”、“推出”的。相反,一些醉心于或奔命于“打造”与“推出”的,怀里揣的是些什么,凡有点书法常识的人都会心知肚明。前两年,南方一个都市封了一个“某某某大师”,结果,遭到国人一片耻笑,如今在书法界鼓吹再行其事,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当然,有杰出成就的书家确实需要扶持、资助、介绍、宣传,使之尽快成熟;扶持、资助、介绍、宣传又会促使大家为世人所识。这里就出现了几个值得探讨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
什么样的作品算作“经典”?具有什么资格才算“大家”?
谁可以被当做“大家”而被“打造”“推出”?
“经典”“大家”靠谁来“打造”“推出”?
谁在被“打造”“推出”?
张海先生在第一篇文章里为当今的“经典”“大家”设计了四条标准,然而,在第二篇文章中却又说道:时代变了,“经典和大家的标准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书法经典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同时又说:“所谓经典和大家不可能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此,不要期望所有的人的意见都统一了才去认定经典和大家”。
如果说经典和大家的认定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我说你是经典,你就是经典;我说你是大家,你就是大家。 如果经典和大家的选择和认定可以抛开公认,那么由谁选择和认定呢?能够认定经典和大家的人是不是比“经典”更“经典”,比“大家”更“大家”?
当今的“经典大家”是如何“打造”与“推出”的?
“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
张海先生还提出了三条措施:“第一,要澄清认识,承担责任”;“第二,要继承传统,把握时代”;“第三,办好活动,完善机制”。其实,前两条都是些虚话,张海先生在文章内已经阐述得相当充分了,此处不再复述。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三条。张海先生认为办好活动,“展览是当代书法活动的主要生存状态和传播方式”,因此,要采取措施,“使其更加公正公开”;其次,“还要充分调动书法媒体、评论界、书法教育研究机构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这些话听起来都是不错的。但是,事实又是如何呢?
翻开近些年来的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报,有关书协主席的报道、作品、评介连篇累牍,可谓四大:标题大,篇幅大,版面大,口气大。其他书协官员们按官位刊登作品的篇幅又比会员大出数倍。这是不是一种自我“打造”与“推出”?有成就的书法家谁不想上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亮亮相,然而有谁能与前不久书协主席在巡回各地书展之后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书法大展那种规模,那种气派,那种场面相媲美?是的,张海先生号召书法家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远离物欲的喧嚣,摒弃名利的诱惑”,当今哪个书法家有如此实力和背景能“打造”出如此大的动静?有谁能有如此机遇被隆重地“推出”?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管理书法的干部展示自己的作品,而是希望在自己管理的一亩三分地里起码先做到“公正公开”,更不要自己凭借岗位资源领先“打造”“推出”自己。
无视客观现实,超越历史阶段,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曾经因此吃过多少苦头!
历史的弯路不能再走了。
目前,中国书法正处在恢复期,其中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还会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书法优秀传统和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是不可能随着当今书法界浮浅、粗陋、势利的时风而泯灭、改变的。真、善、美永远是中国书法的主航道。现在,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说明,中国书法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面对现实,扎实工作,在祖先已有辉煌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特点的具有崭新面貌的书法艺术。
着急是没有用的,经典和大家会出现的,但不是现在。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科学时报》 (2010-9-10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