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戴欣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9 6:44:1
办公室政治的空气、骨架和角斗场

 
孙中山说过,“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套用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说,办公室政治就是所有游弋在职场的人的事。
 
政治的特点是围绕利益、阶层与人,事无巨细,无所不在。
 
办公室政治同样如此。
 
我们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将办公室政治林林总总的过节关键一一述尽,只能提纲挈领,说一说职场人纵然百般辗转腾挪,也终究绕不过去的几大要点:办公室政治里的空气、骨架和角斗场。
 
□ 本报记者 戴欣平
 
关系——办公室政治的空气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人怎么可能能退出江湖,远离恩怨?
 
——香港导演徐克
 
徐芳在1996年从一家国字号日报社出来后,先到了一家刚进中国的中美合资制药公司做政府公关,直到现在成为一家欧洲公司的公关总监。“在不断地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我被人绊倒过,再被人扶起来过,最后,我再借着人梯,走到现在的这个位置。”
 
最早去的那个公关部门是一个很奇妙的部门。从总监到专员,一共6个人,无一例外全是女性。徐芳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担心同性相斥的说法,因为当年在报社做版面编辑的时候,她就需要不断地和同性们打交道,彼此之间相处得其乐融融。徐芳的家境不错,平时穿的都是先生从香港、日本买回来的日版成衣,而且很早就用上了大砖头一样的手机,偶尔上下班还有车接送。因此她迅速成为办公室里引人注目的焦点。
 
“我知道,当时公司的不少同事都在注意我,但是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因为我需要在最短的时候内帮公司建立起政府关系渠道,带着美国老板跑政府部门。为了工作,我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更有特点一些,所以我当时家里的衣服穿了一个遍,都不带重样儿的。可是,3个月后,我却被我的主管老板告之,我的工作不合格。”徐芳当时极为不解。
 
幸好,徐芳平时与人为善,在她收拾东西回家自我反省的时候,一个一起跑政府关系的公关专员告诉她,正是她过于华丽的服装和高出所处阶层的生活水准,让主管老板产生了不平衡感。“你不是过得挺滋润吗,干嘛还要在我这儿打工?”这种卧榻之畔岂容他人安睡的心理,使得主管放弃了徐芳的能力,选择了眼不见为净。
 
“所以,我到第二家台资企业的时候,我在工作上还是很拼命,但是装扮上尽可能大众化,不要过分。但是,这次情况又变了,因为我的主管领导是海外华人,他有他自己的要求与价值观。他希望他的员工能够体现出时代感和活力。”
 
徐芳在确定老板的需要后,谨慎地开始“变身”,结果是这位华人老板在肯定徐芳的工作能力之余,更惊讶于她的服装品位,“原来内地女士也可以穿CHANNEL啊?而且还能穿得像徐芳这么有味道!”
 
由此,徐芳开始了她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她这位华裔老板也成为她职业道路上一马平川的发动机。两人不仅在这家台资企业合作愉快,更在3年后跳糟时,保举她成为公关部门的科长。而之后,这位老板成为一家欧洲医药公司的中国老总,徐芳也以他嫡系的身份,成为这家公司的公关总监。
 
徐芳如是总结,“我的第一次职场失败,根子更多还在于我自己对某种既定规矩的逾越。我的超常,影响了我和我主管之间关系的平衡,她不能容忍我,我们之间的关系做死了,我的工作很难顺利展开,所以她即使能让我转正,我也做不长,所以,我只能走人。在一个运作正常的企业中,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可能都成为朋友,作为合作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谁的举动破坏了这种协调,那么谁就有可能遭到反弹。第二次,我先小马过河地试探好了,再按人上菜,搞好了我和老板的关系,这成为我事业发展的开端。所以说,在职场上,绝对不能轻看穿衣带帽、吃饭喝水、待人接物甚至说话交流等小细节,这些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破坏你苦心经营的人际关系网。反过来,它也有可能帮助你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这层关系用到极致时,会带来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机会。因为机会往往是别人给予的,而给予的渠道,便是关系。”
 
点评
 
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能量对接。关系就成了办公室政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只要你身在其中,你永远不可能洁身自好置身事外,不管被动主动,你都呼吸而领会其带来的好处与坏处。
 
在办公到室政治中,关系就像空气,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和规范的,轻易不能破坏。如果破坏了平衡,就会导致当事人举步维艰。而这种比例和规范,往往建立在无数个不起眼的细节上。
 
办公室中,一切细节都有可能被解读出某种内涵,行为者无心,观看者有意的结果是无形中影响了你身边各种各样的微妙关系。情商智商高的人,并不是永远不犯错,而是只犯一次错,然后最大程度从中获得经验教训,供自己以后步步为营。
 
职场中,有很多这样的徐芳们,他们明白自己的优势可能对哪群人产生正面作用,对哪些人产生负面作用,于是他们巧妙地利用这种作用,甚至包括诸如同性相斥等不上台面,却又直接影响着职场关系的因素,来不着痕迹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善自己的职场关系。这不仅是现实,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负责。
 
会议——办公室政治的角斗场
 
决策的产生过程,和熏肉的生产过程一样,是不可亲眼目睹的。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某跨国保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关系经理(employee relations,一般简称ER)张亮不止一次地经历过这样的场面。
 
去年年初的时候,因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家保险公司开始了全球裁员,虽然中国市场的增长性良好,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减负,贡献一份力量。“其实,在决策中国市场的裁员比例过程中,就是一场公司高层间办公室政治的角逐过程。老外和中国人一样,也有攀比的心态,我欧洲市场为公司过去20年的成长付出了力量,为什么现在一有问题,就要我裁掉15%的人?中国市场只是潜力大,凭什么就不要裁员?所以亚太总裁和欧洲总裁之间的争夺也肯定是存在的,最后的决议,只能看谁的牌更硬,谁的牌对公司更有用。”
 
最后的决议是,中国市场也需要裁减5%的员工。
 
一般来说,一家运作比较正规的公司要裁员的时候,会给出一个裁员的比例。然后公司会按这个比例去分配给不同的部门进行裁员。但是这个比例对于中国公司的各个部门来说,并非雷打不动的。为了这个比例的调整和决定,会议就不可避免。
 
于是,公司的各派势力也由此浮出水面,一露峥嵘。
 
会上,不同的部门都展示了自己不同的理由,拒绝裁员,“因为这是减负裁员,毕竟我们公司的业绩是向上走的,公司并不是养不起这么多人,而是想让成本控制在更低更合理的比例内,所以定义就是‘裁掉多余人员’的过程,如果谁让步了,就意味着那个部门的人多了,甚至有可能会因此被企业其他人在潜意识中,定位在‘多余人员较多的部门’上,这对于部门领导将来的公司的话语权、生存环境甚至职业名声,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谁也不可能轻易地在这个问题上让步。加上上一年度的所谓‘末位淘汰’已经搞过了,无法再拿职位考评作依据了。所以,各部门间就更有的争了。一般说来,销售部门和公司的研发部门,说话时底气会比较足。他们的影响力也是大老板们必须考虑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功高,而是因为他们的位置和职能重要。那些平时花费就比较大,又被其他部门认为是‘不产生利润’的部门,就很容易在这时被围攻。”
 
说到“围攻”,白领自然有白领的方式。张亮就亲眼看到会上,公司的IT部门经理轻轻地抛出一份统计名单,名单上列出了十来人的名字,均是上班期间占用公司资源下载美剧或者大片的员工,都通报公司,公开批评过。只是引人深省的是,张亮分明记得,自己曾不止一次在销售部门看到有人通过高清网站看大片,但是这份名单中却没有销售部门的任何一个人。“全是那些花钱部门的人,比如市场、公关等部门。其实IT部门也是个花钱的部门。最后,公司基于这份名单,增加了评分末位绕过关键部门,在关于裁员的第二次全体部门领导级会议上,公司各部门最终完成了裁员名额的分配。其实那名单里有不少人的业绩都很不错,有不少人的年度考评还是4分,但是没办法,因为他有把柄在别人手中。在公司的各方势力都没有办法攻破对方防御的时候,这些犯有小错的人通常就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割掉的盲肠。这次裁员时吃了暗亏的部门,一般都会在以后找机会,再从IT部门上讨点回来。比如借口自己需要做一个什么什么数据库,让IT部门的人加上两天夜班之类的。听着像小孩子过家家,但这就是办公室政治中最生动的画面。”
 
点评
 
但凡一个决策的产生,其过程总是充满了各方势力的博弈与角逐,争吵与扯皮因此不可避免。为了给自己所处的势力范围尽可能多地争取自己的利益,获得多一些的弹性空间,各方人马都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姿态绝对不会好看,蚊蝇竞血黑蚁争穴已是普通场景,针尖削铁锱铢较量更是主要旋律。汇聚了这一切不入眼表演的场合,就是会议。
 
公司的会议,往往是办公室政治的角斗场,公司的各派势力划分一目了然,斗争手法也层出不穷,而且角斗往往不会仅限于会场,会外的余音缭绕同样“杀气腾腾”。
 
除了集体表演,会议有时也成为职业陷阱中最常用的工具。排除异己,有些一把手故意将威胁自己地位的二把手排除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让其在信息上完全闭塞,也成为办公室政治中极具杀伤力的一招。
 
当代企业中的会议很少是“神仙会”,在企业工作,一定要学会开会,懂得开会,知道从开会中获取东西,会议对于职场中人来说,既是一个战场,又是一个工具。会不会运用好会议,是一个普通员工与潜力员工的区别,也是普通老板与能干老板的区别。
 
帮派——办公室政治的骨架
 
亲不间疏,后不僭先。
 
——曹雪芹
 
杭伟是欧洲某石油化工企业的北京公司首席运营官。在他的位置,深刻地体验到帮派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公司里的人不算多,大抵来自这几个派系,一个是中石化科研院,就是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我一般把它叫成石科系;一个是中石系,就是中国石化下面各级石化单位出身的人,什么燕山石化茂名石化啊,都经常有员工跳到外企来的,因此也形成了一股力量;还有一个是海外系,就是那些在外企做过的人,其中包括一些化工类企业的人。这个行业比较专业,有很多人会穿插不同的派系,所以你的选边站位就更加重要。”
 
居高临下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把全局看得更清楚一些。同时,杭伟也需要知道,和自己处于一个层面上的另外两个“O”,到底是属于哪个帮派,哪个门类,他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击只是为了防身,或许这已经是在职场泡了20年的杭伟的本能。
 
现在的杭伟和其他人一样,对公司要挖进来或者空降进来的中高层管理经理履历,都要细细阅读一遍,既是为了人尽其用,也是为了了解其底细渊源。
 
帮派的存在,使得办公室里总是暗流涌动,尤其是每当有人员更迭或者公司重大决策执行的时候,帮派的力量就会发生作用。“坐在我的位置,必须掌握好这种力量的对比,不能突出一派,必需让它们平衡,同时强调他们的共同利益点,促使他们多一点协同合作,少一点冲突。”
 
杭伟的经验是,不同帮派的人,最好不要掺和到一个团队中去,“我宁愿把他们归拢到一起来,由帮派形成团队,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布局,这样反而有利于管理。”
 
他最近一次看到因为帮派的不同而产生的人员排挤,是出在润滑油的售服部门。部门总监出身石科系,因为移民而辞职,留下了一队人马也都出自石科院,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依然良好。但是因为能力与资源掌握有限,前总监下面唯一的一个高级经验虽然代行使总监职能的表现不错,但始终无法完全接任总监的职务,而这个部门又是公司最关键产品的售服部门,出不得一点闪失,因此,公司只能另请高明。
 
“可就是真的有那么巧,找来的,是一位海外系的,还是一个台湾人。结果他来了一个星期,就跟我说要将前总监留下来的高级经理开掉。我问他理由,他的理由很有趣。说这位高级经理的形象正好属于令他有不安全感的人。必须要开掉他,否则,他会采取孤立他、断绝他一切公司内部信息渠道的方式,把他挤兑走。”
 
杭伟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个空降领导者,出于本能,会对前任留下的中层管理人员产生原始的敌意。除之而后快,既是一种敲山震虎,也是建立自己关系的开始。这是杭伟深知的原因。从公司利益的角度来说,他希望两者能够和睦共处,但是,职场之上,要让产生敌意的双方和平共处,比让情敌成为金兰姐妹还难。最后,杭伟选择了保留总监,而把高级经理调往西北区。“这样,这位台湾总监可以提拨他的心腹力量补充高级经理的职位,同时我把公司的有生力量保护下来了,他在西北区正好可以弥补自己在职业资源上的缺失。而且对留下来的这位台湾总监也是一个隐性的威慑,他应该知道,这位高级经理的存在对他这个部门与他所处的领域是一个威胁,或者说是补充。他所在的这个位置只要出一点乱子,如果收拾不了了,我就会启动我的备份。如果一切正常,那么西北区的市场很大,机会也很多。”
 
点评
 
中国的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著名的牛李朋党之争,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政学系等,到了现代社会,北京的新闻圈子里还有几个门派类别。正合了主席那四句著名的话:“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外无派,千奇百怪。”
 
帮派的是非功过,很难评定,但落实到职场,帮派却作为办公室政治的骨架而存在。他们对系出同门者拉拢示好;对其他派别出身者,警惕排斥。这种天然存在的界限,很难逾越。除非你装糊涂,不出声,否则你必须站好队。蝙蝠式的骑墙派在这里是生存不下去的。
 
帮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领导者,应该了解帮派的规则,唯有此,才有可能利用好帮派的力量。作为老板,不要企图去消灭帮派,甚至在掌控大局的同时,应该允许帮派之间,偶尔“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玩办公室政治的基础一定是平衡。只有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后,才有可能让公司获得良性的发展。
 
作为个人,尤其是职海的初涉者,更要记住,在不得已要选边的时候,选就选了。但是一切要以公司的利益为重,在不伤害自己为人处事原则的基础上,听从公司的合理安排而不能唯帮派是命。办公室政治无所不在,但政治也讲人情,人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力量,你只要体现出了价值,始终能够得到关注。
 
(因为题材关系,本文所涉及人物、企业均作技术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科学时报》 (2010-9-11 A3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