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2 6:22:34
知识分子距离刽子手有多远

 
《复仇女神》,[美]乔纳森·利特尔著,余中先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定价:58.00元
一度被《费加罗报》称为“当代文学的纪念碑”的《复仇女神》,其法文版厚达900页,约40万词,中译本约得77万字,由译林出版社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书展期间正式推出。该书译者余中先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袁筱一在巨鹿书店就这本备受争议和关注的小说进行了对谈。
 
□本报记者 杨新美
 
真实与虚幻之间
 
“我在车上全神贯注读《复仇女神》,我读的是张地图,去的地方正是地狱……《复仇女神》令读者筋疲力尽,却又十足值得,这几年我几乎记不得新出的小说,《复仇女神》脱颖而出,对读者提出大量论辩,谈论人类所遭遇最险恶的罪行!”英国影子内阁大臣麦可·戈夫曾如此评价《复仇女神》。
 
《复仇女神》是一个德国纳粹党卫军高级军官的自白。主人公马克西米连·奥尔是一位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倾心于哲学思辨、文学与音乐,期待有机会成为作家或老师。在自己理想的引导下,他选择加入纳粹党。1941年作为党卫军军官,首先随同节节胜利的德国军队来到乌克兰,在党卫军的各个先遣队里工作,参与所谓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特别行动,经历了乌克兰的基辅大屠杀、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又参与了奥斯维辛和达豪集中营的各项管理工作,执行对犹太人的虐待和屠杀。在柏林被苏军攻战时,奥尔杀死最好的朋友托马斯,用托马斯的证件逃出了包围圈。战后,他躲过被俘和受审,成为生产销售花边的商人,过着安逸的生活。该书译者余中先说,作者是以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的影射,构建了一段个人历史。除了上述特殊经历,主人公还经历异常性情——姐弟乱伦、同性恋恋情、弑母案件。这些构成了人物的复调性格、双重身份。
 
通读小说后,袁筱一评价说,这位作者有文学抱负,似乎是希望读者们能通过小说中所描写的历史事件、人物细节能隐约中瞥见一点真相。余中先表示认同这点,这部小说的虚实结合比较好。战争、杀人、同性恋恋情要素都虚构成一个个故事糅在这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中。《复仇女神》如此也可算是一本历史小说,虚构的爱情、复仇故事的情节大概只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却有一多半直击党卫军的内幕,尤其是党卫军高层领导(甚至包括希特勒和希姆莱)对屠杀犹太人这一政策和手段的前后演变过程,同时也让读者十分形象地了解纳粹党内上层人物在大战中各个关键时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
 
“书中充满了有据可考的,有具体时间和地点的历史事件的描写,如基辅大屠杀、柏林大轰炸等等。小说作者利特尔后来还给各国的译者提供了一些文字、地图、照片、图像、视听资料,都是关于党卫军组织的(而不是关于小说的)。另外,小说的末尾,还配有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以及党卫军的军衔表,还有关于党卫军各种组织机构详细的名词解释,大约有8000多字的篇幅,足见作者对历史文献的重视程度。”余中先说,故事与文献的有机结合,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可信,这也是《红色巴西》以及当今另一些法国历史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倾向。
 
战争,让天使变恶魔
 
是否还记得《南京!南京!》中,除了惨遭战争极端迫害的南京受害者这一特殊群体,还有一个曾一度引起争议的角色——日本军人角川吗?在电影中,导演陆川通过角川这一尚且还有良知的刽子手,让我们看到作为一名士兵的他在执行命令那一刻内心的挣扎。透过这一人物的眼睛,我们看到战争让无辜百姓丧命,让士兵逐渐成为丢失灵魂、丧失人性的动物。而乔纳森·利特尔笔下的这部《复仇女神》与电影《南京!南京!》有异曲同工之处。
 
与角川一样的是,主人公马克西米连·奥尔也是迫不得已担任着刽子手的角色,两部作品都是从刽子手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一个集体罪行参与者的记忆和讲述,探索人在杀戮之下的精神崩溃。
 
不同的是,《复仇女神》整本书都是站在刽子手的角度上,以此更深层次探寻所谓的“恶”、国家机器是如何利用“体制”来杀人。余中先说,小说中最精彩却也最为惨烈的部分,是纳粹在东方战场以及波兰境内的集中营里屠杀犹太人的描述,其残酷、血腥让自己“在逐句逐句译完回头看时顿感恶心,现在回想起很多细节,依旧历历在目”,其甚至“连主人公自己也从生理本能忍受不了”。如有一次马克无奈之下奉命对“万人坑”里的那些没死的犹太人补上致命一枪时的心理描写,“当我返回时,她仰面躺着,依然没死……我真心实意想俯下身来,为她擦去额头上的土和汗,抚摸她的脸……但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痉挛着朝着她的脑袋开了一枪……因为,一想到这一片毫无理性的人肉之浆,我的心中就充满了一种无边无际的疯狂,我继续朝着她开着枪,她的脑袋瓜想一只水果那样裂开了……最后精疲力竭的我终于停下手来,放声痛哭”,就表现了这一点。
 
小说往往给人最深感受是细节与主题之间的微妙关系。细节越震撼人心,主题就越为清晰。或许上述的这样一段文字,就让我们的心难以承受,却足以让我们看清一个有良知的人如何成为一个魔鬼的全过程,看清了刽子手杀人时的心理。“作者写出了战后人们的思考。”余中先说,“战争改变了人,集体暴行让‘天使’变成了‘恶魔’。”尽管主人公对纳粹的暴行有保留和批评,但在整个荒诞的体制下,在疯狂的专制统治中,原本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也无能为力,只能助纣为虐。
 
出人意料的是,作者乔纳森·利特尔让主人公的马克变成恶魔后,依然对战争进行反思。余中先认为,主人公对罪恶的战争、对卑劣人性的深刻反思这样的设计,更能说明希特勒发动的战争是犯下滔天大罪。究竟是什么让纳粹作出了这样残忍的种族灭绝的决定?乔纳森·利特尔剖析刽子手的心理又是何用意?
 
“我们可以去理解和反思其中的原因,但我们不可能认同。” 袁筱一说,小说的使命也是竭力去探寻原因,作者可能通过虚构来探索不为人们所知的人性的另一面;但小说不可能作为道德的评判,不可能赞同——“在一个体制内,就可以成为一个毫无负担的刽子手”。其实这本小说与《法兰西组曲》一样,是试图摆脱是非评价、道德评价,不完全是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而是从人的角度去思考战争为什么会发生,但是小说是不可能给出“如何尽量避免战争发生”之类问题的答案的。
 
美国人写的法文小说
 
“在当年(2006年)《复仇女神》出版后,法国人相继购买这本书,甚至有人将此书作为礼物送与友人……”余中先说。
 
这部备受争议的小说,出自于一个从未发表过文学作品的美国人乔纳森·利特尔之手。乔纳森·利特尔的父亲是知名间谍小说家罗伯·利特尔,家族则是19世纪末从俄罗斯迁居美国的犹太人。他自陈《复仇女神》的写作动机,来自于看到一张苏联战士卓雅·柯斯莫德米扬斯卡雅(Zoya Kosmodemyanskaya)遭纳粹处决的照片,然而直到2001年因“反饥饿行动组织”的工作在车臣受伤之后,利特尔才真正动了撰写《复仇女神》的念头。他试图描写静默中的屠杀者心理,在花了五年时间搜集大量资料、阅读超过两百本关于纳粹德国跟东线战场的书之后,以4个月的时间即完成了厚达900多页的原稿。可这部由“美国人”利特尔直接以法文撰写的作品,一开始投稿时却屡屡碰壁,法国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直到伽里马出版社慧眼独具,签下了默默无闻的利特尔。
 
然后奇迹就此开始。据了解,该书首印的12000册在短短3天内就销售一空,随后因为纷至沓来的订单,使得出版社无奈只得暂停印刷当时即将出版的《哈利波特》之《混血王子的背叛》,最后《复仇女神》创造了百万册的惊人销售成绩。以往极为排外的法国竟然向该书抛出了橄榄枝。其破天荒地先后入围龚古尔奖、何诺多奖、费米娜奖、同盟奖、法兰西学院大奖、美第奇奖等6项大奖。在当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复仇女神》更是成为了最为炙手可热的抢购目标,一口气售出了30种语言版权,此后被《泰晤士报》选为10年来百本好书、《时代》杂志选为2009年度十大小说……
 
余中先调侃说,如果,乔纳森不是美国人,或许不能获得如此多的青睐吧。
 
是否真是如此,还留待读者们自己去鉴别吧!
 
《科学时报》 (2010-9-2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