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章梅芳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
■ 吴 慧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世博会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显然已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最近,朋友多次鼓捣我去上海看世博,但脑海里只要一浮现网络新闻图片上那蔚为壮观的排队长龙,我就退缩了。上海的闷热我是领教过的,烈日当空下等候9个小时,那种感觉可想而知。不去看自然是会遗憾的,不过遗憾也是一种美不是么?我知道你几乎跑遍了世博园里的大小场馆,那不妨先且让你做我的眼睛,带我神游一番吧?这样大约也会别有风情呢。
■ 世博园区给我留下记忆的东西都很琐碎。某个联合展馆里一块在“ni hao”的拼音上标注了声调的小黑板,让人想到学习语言时的一板一眼;加拿大馆里配合城市生活的一段忧伤的音乐,让你想到伴随繁华而生的疏离和无助感;广州馆的一块油画墙,近看是一块块光影的斑驳,远看是一张横躺的蒙娜丽莎微笑;中国馆里的一段流动的水域,斯洛文尼亚馆里的用书脊摆出来的书屋;日本馆一再强调着朱鹮的主题,从服饰到展品到演出。插一句题外话,我甚至觉得每个在学习写论文的学生,都可以在世博园的设计中看到自己论文的影子,用心和粗疏,成功的和失败的。
排队,据说历来是世博会的大话题,我头一次进入园区时,根本只敢去看不用排队的展馆。我也真切体验了一把像跳集体舞一样运动的人群。在我拍摄的照片中,有些构想得很好但最后拍坏了,其中就有在尼泊尔馆中排队的“恒河沙数”般的人和“一沙一世界”的意境。排队,除了排队仍然是排队。心思散漫的排队、漫无目的的排队、一心多用的排队、争先恐后的排队、没奈何的排队、很愿意排的排队……洋洋大观,何尝不是一次无形的世界之博览。
□ 即便是透过这些琐碎的记忆,亦可知你是个心思敏锐而又细腻的人。“一沙一世界”的感悟,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世博会的目的是展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透过其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种种展品,参观者既可体会出人类文化的丰富与多元,亦可感受人类对待自然与自身、对待科技与文明的不同态度。它既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集中展示,亦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情感与文化的桥梁。
与此同时,通过世博会我们亦可以考察人类科技文明及其理念的发展与变迁。一方面,世博会展品的种类变化能反映人类科技的进步及其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展览会主题的设置亦是社会与境化的产物,从1851年“展现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到1958年探讨“科学、文明和人性”;从1988年的“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到2010年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一不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与人性、对科技与生活的思索和追求。上海世博会的意义之一便在于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传递给公众,“环保”、“低碳”这些字眼的出现和普及本身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为此,如果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看,世博会无疑也是传播科学知识与方法尤其是科学理念的绝佳场所。
■ 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两三年里人类已经体会得够多了,尽管都是反面教材。我也的确认真看了这次世博会的几个主题馆,比如地球与人、城市与人和城市未来。在地球与人的展馆里,几个极大的简易钟摆将某种情绪渲染到极致——被人类无止境地糟蹋的自然,它就是一个火宅,身处其中,钟摆的寓意何必明言。城市馆的一幕穹窿电影,让观者如望夏夜的星天,回忆城市化的进程,带点甜蜜的儿时回忆,带点在黑暗中被遣发出来的安全的歉疚,带点希望的安慰。
从科技传播的角度,科学之于传播正如“化”字的意境,是一个不断熏陶和感染的过程,孔老夫子的“好德论”在科学传播上也同样适用。博览会所提供的直观的感受机会,在这个层面就很有意义了。然而世情如排队,浮躁的急切的心急于被安抚,急于通过“拥有”几个标志性的局面表明来过、到过、参加过。面对排队人一样的世情,科技传播当怎样安身立命?
□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工业污染与公共安全事故日趋增多,对GDP和高科技的盲目崇拜无疑是个中原因之一。其中,与近代科学革命相伴随的正是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起,自然被视为无生命的机械,人类对它的征服和掠夺被赋予了科学和伦理上的合法性。科技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但对它的盲目崇拜也将促使人类和地球日趋步入危机。蓦然回首,人们发现美好生活不仅需要科技支撑,更离不开人文关怀;人类再不珍视地球,再不尊重自然,将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科技传播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寻求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科技馆、博物馆和博览会等无疑是传播科技文明与精神的重要媒介,能吸引众多的观众或游客参观,毕竟是有甚于无的好事。从某种意义上看,“来过”、“到过”、“参加过”总是会留下些记忆和感悟的,观念和习惯总是在所闻所见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塑造和形成的。为此,我倒是比较乐观的。至少,对科技的反思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理念,以及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 我觉得尊重科技的基础应该是人文关怀,“科技以人为本”的美好号召中,这个人所指的应该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类,整个人类的生命。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口号,翻译过来也是八个大字,“滋养地球,生命之源”。
我也试图去观察世博园区里漫漫的队伍是怎样的心情,是以怎样的视角观看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总觉得在世博园里的排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隐喻,里面是3D也许4D展示的城市变迁、世界古今,外面是急匆匆不断变化的队伍,一墙之隔,像是在比赛速度。说到科学的进步,也有排队一喻,科学发展,是渐进式的排队,还是由突破常规的科学革命促发的?墙外排队的人其实也并不知道将要面对的展馆内部是什么内容,将要面对未来的人类又是否抱着与将要面对过去时相同的心情?
《科学时报》 (2010-9-2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