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划时代的魔器——环绕手机的科技话题》,跃钢、朱志远、张建国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25.00元
□王思名
人们意识到手机有很短的历史,但却给人类带来了不少变化和帮助。它也成为人类的成就和创造历史的魔器。它是一部时代的魔器。人们把它叫做手机因为人的手实在离不开这个奇妙的移动电话。甚至有人感觉到没有手机生活很无聊,生命停止。拿着手机人们会感觉舒服和安全。手机变成了人的空气和呼吸。
手机可以是一部音乐播放机,一部游戏机,一部文字或图像信息传送或接收机。拥有一部装有功能健全稳定的浏览器的手机,它的主人在互联网上几乎可以完成等同于一部电脑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作为。新潮高端的手机甚至有了全球定位系统。所有这些功能都可以运筹于指掌之间。手机,好像我们的世界就在一部小小的机器。
《手机:划时代的魔器——环绕手机的科技话题》由跃钢、朱志远和张建国为作者。他们用简单而朴素的表达解释了手机的秘密,历史和魅力。这是一本科学技术普及书。读者可以任意地读到什么话题或者选择从头到尾读,都会得到启发。每一章解释了不同的话题。很明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高端技术产品能像手机那样,和如此广泛的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有如此紧密的关系。这导致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也介入和揭示了手机的技术响应能力。
使用手机的安全性是广大手机用户关注的话题。是否手机损害健康呢?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十分明显:有,可是目前尚没有被广泛认可的科学结论。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意识到手机对身体特别是脑袋里的损害不是谎话。我们可以从辐射和人体的基本相互作用原理了解手机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伤害。
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远远超越了手机在市场上递次迭代的速度。使得当代手机市场呈现“几世同堂”,而且是“几世同辉”的景况。在坊间百姓的交流中和媒体的音像文字中,1G手机到3G手机,GSM手机到CDMA手机等说法不绝于耳。许多人对这些描述似懂非懂。大多数人大体上知道数字越大的手机越先进,但对这些数字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含义却不甚了了,甚至莫名其妙。这本书帮助读者不仅可以对许多“耳熟”的名词来解惑,到达“能详”境地,也顺便对手机的发展简史和每一代手机的技术依托有了一份清晰的了解。
手机中一些容易被普通用户忽略的“小”知识,比如手机型号的构成和含义,作者却给了读者所有能帮助的资料使得读者补齐,然后解释清楚。
手机,朴素或豪华,都是由人类来使用的,所以不仅需要知识而且更需要道德来使用它。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优化自身的德行。在所限定的社会范围里一定程度地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手机作为一个技术工具,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助人一臂之力。工具能够强化社会功能、个人能力,但其本身却没有道德属性。所以掌握新科技工具的人影响着社会正面力量和负面力量原有的相互制约格局。对于普及程度极高,功能极为全面而且强大的手机,那种社会效应更为明显。社会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拥有基本道德修养的手机用户群来维持手机新文化的纯洁度。不然的话,社会很容易被“恶人”摧毁了。科技是人类创造成的,不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它更需要人类的道德去执行与判断。
手机对人类的影响是特别大的。不管好影响还是恶影响都有。手机会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也会破裂人的感情,亲情和爱情。它会使人不认识距离他非常近的人,但会对距离非常远的人感觉很近。对我来说有没有手的差别不是很大的。用不用手机是无所谓的。手机只是一种工具,交流的工具。它改变不了我的生活。2003年我就第一次跟手机接触。不是我自己想买的而是我姐姐送给我的。可是有了手机我就变成一个不太自由的人。放在口袋里的手机让我不太舒服地出门。看朋友们的手里都拿着手机或经常看他们不管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候都“玩儿”手机我就觉得更奇怪:为什么浪费钱,时间和精力玩儿那种东西?我很少用它。不久后,我就跟手机分手了,轻视它,不看重它。我不让它控制我的生活。没有手机我就能省钱,生活更自由,不需要充电,不需要买充值卡,不需要查谁来电或来短信以及不必怕手机丢失。我肯定需要别人的存在,可我不需要手机的存在,有固定电话就好了。
用手机的朋有却碰到了不少问题。因为使用手机引起他们有不恰当的关系比如说第三者。这样就给婚姻或家庭带来了更大麻烦。跟妻子或丈夫的关系破裂了,跟孩子们的关系也是如此。对一个现代的孩子来说手机坏了或丢了就很容易买新的。父母很快就给他们买新的。这样我觉得是不良的事情。这让孩子们不能好好读书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如果不是玩儿电脑就玩儿手机。拥有手机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它当做最可靠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不能完全靠小小的手机。没有手机是不是生活范围更窄一些?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科学时报》 (2010-9-2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