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石海明 曾华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31 20:49:53
《中国军力报告》:话语权不对称孕育的怪胎
 
□石海明 曾华锋
 
2010年8月17日凌晨,美国国防部发布了长达83页的新版《中国军力报告》,内容涉及中国军事战略、中美军事交往及中国军费开支等。与往年相异,据说是为了避免过度刺激中国,今年的报告换了一副温和的面孔,标题改称《中国安全发展报告》。但由于在公开的报告之外,五角大楼还照例撰写了一份评估中国军力的“机密”附件,因此,美国军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年度表演,一经公开就受到了我国的关注与谴责:冷战的硝烟都已散去10年了,为何美国仍在喋喋不休地评点他国军力呢?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报告来自何方?
 
早在1999年,由于当时美国国内保守派对克林顿政府推动的对华政策十分不满,又恰逢即将进入选举年,于是迫于国会的喧闹,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了《2000年国防授权法》,该法案第1202条明确规定:今后国防部每年须向国会提交一份中国军力报告。按此规定,自2000年至今,美国五角大楼已连续炮制了10份所谓的《中国军力报告》。
 
该报告由国防部组织专家撰写,专家大多来自兰德公司、外交关系协会等美国重要“智库”。其中,既有“鹰派”,也有“鸽派”,但在报告炮制过程中,往往“鹰派”人士拥有主导权。如最早提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观点的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顾问白邦瑞,就多年参与报告撰写工作,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及前常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等鹰派人物也常对报告施加影响。报告在撰写完成后并不轻易公开,通常要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等部门的意见,经几番修订后再择机发布。
 
在公开发布的报告中,国防部经常刻意制造一些“莫须有”的新闻,臆测中国军力的言辞屡见不鲜,其中的闹剧以2004年、2005年两份年度报告最为典型。具体而言,2004年的《中国军力报告》高调宣称:“中国正在发展一种‘寄生卫星’,它可吸附在别的卫星上,根据指令切断或摧毁他国卫星”。该消息曾引发巨大轰动效应,但很快,经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调查发现,这种奇思妙想的武器实际上源于一名中国军迷在其个人博客中的假想。该篇博文发表于2000年9月,曾被两家香港报纸转载,后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所谓情报,被《中国军力报告》拿来当做中国发展太空武器的“有力证据”。为进一步渲染中国积极发展太空武器,2005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对我国一名大学讲师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了歪曲翻译,尤其低劣的是,报告故意将原文中的“军备控制”译成了“military use of space”(太空军事化),以此证明中国军力的日趋强大,听来不禁使人捧腹。
 
事实上,每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主题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指责中国军事不够透明、强调中国乃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炒作台海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等。
 
作为“中国威胁论”的重要“弹药”,报告往往充塞着“可能”、“也许”、“表明”等不确定但有意向性的词汇,刻意营造一种恐怖的意象,似乎美国军力一不留神就将被中国超越。一向主张“先发制人”的美国五角大楼,如此反复地在报告中渲染中国的“攻击性”,实在令人费解。对此,有人认为,鉴于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中国军力报告只是其国防部、国会及总统等多方势力博弈的结果,是美国国内政治争斗的产物,不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对这种判断,我们认为是颇值得商榷的。简而言之,要透彻解读《中国军力报告》的实质,绝不能将视角只局限于美国国内政治,还须扩展到美国对外全球战略,如此方可大尺度廓清这份《中国军力报告》的面目,而这种尺度又与一个叫“军事—媒体—工业”复合体(military-media-industrial complex)的名词息息相关。
 
“军事—媒体—工业”复合体兴风作浪
 
196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首次提到了“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的概念,当时,艾森豪威尔旨在告戒美国人要警惕“军工复合体”绑架美国政府。对此,多年来美国人可谓牢记在心,不时有人重温艾森豪威尔的警告。但与此同时,却在其中也悟到了一个操控世界的“法宝”,它就是今天的“军事—媒体—工业”复合体,它不谋求绑架政府,却意在绑架世界,帮助美国推行全球主导战略。
 
具体说来,美国军方与企业界千丝万缕的瓜葛人们一般比较熟悉,如小布什政府的副国防部长保罗·沃尔夫威茨就曾担任世界银行行长,如今奥巴马政府的副国防部长威廉·林恩也曾任雷神公司的副总裁。再如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卡莱尔集团,其顾问及董事会成员中就有弗兰克·卡卢奇与科林·鲍威尔两任前国防部长,公司大部分利润也都来自政府的军事承包合同。
 
与军方和企业的关系类似,美国媒体与军方的关联也是有渊源的,如被誉为美国新闻工作者之父的李普曼,同时也是一战时传单的制造者。另据美国学者大卫·罗伯在其著作《操控好莱坞:五角大楼与好莱钨的瓜葛》中的研究,国防部与好莱坞很久以来也有密切合作。此外,传统的强势媒体,如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后台老板是通用电器公司(GE),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则受西屋电器公司的控制。而通用和西屋都是大军火供应商,与五角大楼关系非同寻常。纵然是新兴网络媒体也与军方关系密切,全球第一个网络“阿帕网”即为国防部资助的产物。如今全球的13台根服务器中,10台位于美国,其中两台直接被美国军方控制,其一为H服务器,它位于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阿伯丁武器试验场,属美国陆军实验室;其二为G服务器,受控于五角大楼网络信息中心。
 
正是在上述美国“军事—媒体—工业”复合体推动下,对内为了给军备找借口,对外为了实现全球战略部署,国防部及军工企业不断鼓动媒体渲染起“中国威胁论”的浪潮,而《中国军力报告》就是其中的一朵“浪花”。
 
明白了上述这一切秘密,我们不禁就会想: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能掌握话语权,总是让美国主动挑起话题,掌握战略主动呢?对此,我们认为,原因就在于军力评估其实是国际政治中一道棘手的难题。
 
军力评估是国际政治中棘手的难题
 
2009年1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0)》,对中国军力进行了评估,认为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此报告一经公布,随即引发广泛争议,人们质疑这种单单选择军费、人员及装备三个评估指标,只重硬件不重软件的评估方法计算出的结果缺乏科学性。事实上,衡量一个国家的军力,不仅不能单看武器装备、国防费用、战争资源、训练水平、作战经验等这些所谓的“硬件”与“软件”,更要跳出自设的军事藩域,从军事围墙之外综合考量,这自然涉及到科技教育水平、战略研究能力、国防工业基础及军民融合机制等,而这些问题许多时候恰恰很难用“1、2、3”、“A、B、C”衡量出来,这是第一道难题。此外,纵然按照相对科学的计算方法评估出了结果,考虑到军事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国际政治的极其敏感的话题,相关调研报告也并不可以轻易公布,这是第二道难题。
 
正是这些难题的存在,给一般国家在军力问题上争夺话语权设置了无形的障碍,而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由于拥有绝对的实力优势,奉行全球主导战略,故其往往主动出击,制造话题,并借助其强势媒体的联动渲染,从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掌握了主导性话语权,《中国军力报告》正是这种话语权不对称孕育的怪胎。为破解这一困境,一方面,我国要据理力争,充分反驳美国霸道的做法,同时,我国也要加快提高媒体实力,以在认知空间争夺话语权。当然,对美国,我们也提醒其别忘了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的告诫——“妖魔化中国与美化中国同样都会把自己引入歧途,这是危险的。”
 
(石海明,理学博士,任职于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曾华锋,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训练部部长,教授,博导,大校军衔。)
 
《科学时报》 (2010-9-1 A3 国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