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雷泓霈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9 21:10:36
“超级细菌”与人类抗生素时代的终结
 
□雷泓霈
 
8月16日《新闻晚报》报道,一些赴印度接受治疗的患者感染了一种新型超级细菌,其含有一种叫NDM-1的基因。这种细菌对现有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刀枪不入”,甚至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具有耐药性,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被认为是紧急治疗抗药性病症的最后方法。这种变种超级细菌目前已经传播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有可能进一步在全世界蔓延。有专家甚至认为,这可能预示着人类抗生素时代的终结。上海不少市民也开始担心是否会感染。上海感染科医学专家认为,由于“超级细菌”的传播属接触传播,不会像非典、甲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那样凶猛,因此,市民无须过度恐慌。但在夏天,保持勤洗手的卫生习惯,多喝水,患病毒性感冒时切勿滥用抗生素等,还是相当重要的。
 
“超级细菌”以它巨大的杀伤力和致命性,迅速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关注。昨天在央视看到消息说,“超级细菌”增多,新药研制赶不上耐药菌繁殖,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想到了一些感受,4岁半的儿子得了肠胃炎,高烧、拉肚子,去社区医院查看,因为高烧达到了39.5度,打了一个退烧、消炎小针。那个小大夫还想为儿子挂吊瓶,被我制止了。“我们从没打过吊瓶,不行的话,明天再打吧”。结果第二天儿子的烧就退了。我们的经验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小针,就不挂吊瓶,让孩子在疾病中接受煎熬、成长,提升免疫力。而儿子的4岁多的小表弟,每次感冒发烧,都是挂吊瓶,一挂就是一个礼拜,烧才能退下来。孩子很受罪,免疫力下降很多。看到我们的经验后,孩子再次感冒的时候,拒绝打吊瓶,只要不是高烧,就坚持吃药,结果,一个星期后,孩子也痊愈了。不过度打针、治疗,效果慢一点,也不一定是坏事情。不仅仅孩子是这样,成人也是这样。
 
可看看我们的诊治措施,发烧——炎症——输水,已经形成了一种医疗习惯。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医生和医院当然愿意输水了,因为“输”的就是“利润”。而且,医疗效果好,社会口碑好。至于人的免疫能力逐渐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逐渐增加,就不太重要了。换言之,你花钱看好了病,却降低了免疫力,医生、医院的职业道德有点见利忘义,你的自我保健意识也不够高啊。
 
这组数据虽然骇人听闻,可有多少人在乎呢:据调查,中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至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7%,普通感染的病死率只有5.4%。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卫生部虽然颁布了《抗生素应用指南》,针对滥用抗生素现象提出了要求,具体到哪些疾病该用抗生素、剂量多少等细节,可我觉得,颁布不颁布,没什么区别,这项用药指南未能得到货真价实的落实。基层医生仍不愿积极落实,对抗生素滥用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认识“超级细菌”,这应该是一个善意的震撼性的“用药警醒”啊。如果我们仍然我行我素滥用抗生素,导致“超级细菌”像非典一样流行开来,那将是人类的巨大灾难。这种“健康警报”首先为医院和医生拉响了,为了一点利润而滥用抗生素,这不仅仅是对患者的伤害,也是一种引火烧身。
 
还有社会大众应该多一些独立和自主的健康保健意识,事关抗生素的问题,多向医生问问为什么?杜绝滥用问题。当然,我们更希望基层医疗行政部门能够将“抗生素问题”当做群众健康大问题,认真监管,严格规范,切断急功近利的利益链条,如果我们达到了美国的“在美国买枪容易,买抗生素很难”的监管程度,用药安全就能得到积极落实,“超级细菌”才可能被拒之门外。
 
《科学时报》 (2010-8-30 B3 视界·观察)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