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范同寿 罗仕湘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6 22:47:46
国酒茅台与百年世博历史钩沉

 
■范同寿 罗仕湘
 
(接上期)
 
从巴拿马到中国“无酒不茅台”
 
茅台酒的获奖,犹如一股旋风,点燃了世人对茅台酒的热情。其后,在人们的眼中,茅台酒不再是那土里土气的褐色酒瓶,而是闻之即醉,醺人肺腑的甘露。
 
清末的茅台酿酒作坊,规模大小不等,数量不断增多。最为著名的仍为“成裕”、“荣和”、“恒昌”3家。
 
获奖以后的贵州茅台酒声名大噪,华氏的酿酒烧房抓住时机扩大生产,产品由其在茅台与贵阳的盐号协助销售。早前从乃父华联辉手中接办酒厂的华之鸿,经商、从政均属干才。辛亥革命前曾任仁怀厅儒学训导。接手永隆裕盐号后,因经营有方,成为巨富。华之鸿视野开阔,不仅参与兴办贵阳通省公立中学堂,创建贵阳文通书局,还资助创办《黔报》。清末,革命风云激荡,华氏积极鼓吹立宪,为贵州宪政预备会重要成员,先后任多个官职。而就在他接办酒厂的第二年,茅台酒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不久华氏彻底退出政界,专事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华茅”却成了茅台酒中一块响当当的品牌。
 
创办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荣和烧房”,原名“荣太和烧房”。坊名系取3名投资人中石荣霄、孙全泰两人姓名中一字,与另一投资人王立夫所开盐号“王天和”号名中的“和”字组成,利润则按股提取。
 
“荣太和烧房”创办未几,孙氏以家离茅台较远撤出,由石荣霄以200两纹银充股金、股息退返与孙,烧房遂只属石、王二姓,名称亦改为“荣和烧房”。
 
相对说来,“恒兴烧房”建立得比较晚。老板周秉衡原在贵阳与人合伙做鸦片生意,1929年看重茅台酒节节向高的发展前景,转而经营酒业。其烧房初名“衡昌”,以800大洋在茅台置得足建5间厂房的用地,并修建大窖17个。不意鸦片生意破产,资金捉襟见肘,建厂伊始便不得不解雇工人,在徘徊中熬了七八年。1938年,周氏以酒厂作价入股,与筑商赖永初合组“大兴实业公司”,由赖永初任经理,周秉衡任副职。但合伙不久,周因经营不善与纵欲花酒造成亏空,不得已将衡昌烧房卖与赖永初抵债。赖氏将衡昌烧房相继更名为“衡兴”、“恒兴”,并迅速扩大了经营规模。
 
尽管“大政方针,有官皆桐梓;外交礼仪,无酒不茅台”是当年某些小报,用来嘲讽贵州当年的省长、桐梓系地方军阀周西成任人唯亲的一副对联,但1915年以后的贵州真正进入了一段“无酒不茅台”的岁月。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后,生产茅台酒的作坊如雨后春笋。据1993年出版的新编《仁怀县商业志》统计,民国五年(1916年),该县的酿酒业已发展到307户。
 
这一时期,由于商标意识还不甚强烈,除了少数知名烧房外,只要是茅台地区作坊酿造出来的酒,大家可以冠以茅台酒之名。偏偏由于生态环境、气候土壤、传统制造工艺相近,当地酿造的酒却又都有着出类拔萃的品质,这就使茅台酒的消费不止停留在上层社会,寻常人家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亲朋好友相互馈赠,同样也能看到茅台酒的身影。
 
作为地方军阀势力,桐梓系集团首领周西成在其执政后办了不少实事。最能显示贵州近代化进程的电力工业与公路网的建设,正是开始于他当政的年代。
 
1926年7月,刚刚当上省长一个月的周西成宣布成立贵州路政局,计划兴建由省城贵阳通往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周边几省的主要公路,经干线连接各县的支路,以及围绕贵阳修建的内、外环线。上述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扩大茅台酒的销路和影响,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930年,贵州省政府举办的贵州全省实业展览会上,茅台酒无可争议地获得“特等奖”,4年以后成都举办的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茅台酒再获殊荣。所有这些对茅台酒生产与销售的扩大,都产生了极极影响。这一时期的贵州省府执政当局,更视茅台酒为珍宝,将其作为政治外交的媒介。据说,周西成当政期间,一次送给南京政府及川、桂、粤军政要员的茅台酒就达千瓶以上。
 
早期茅台的持续繁荣
 
20世纪30年代以后,茅台生产厂家已十分关注自身的品牌,商标已经成为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关键点。
 
早前,各作坊盛酒的器皿都是紫陶罐,以斤为单位,商标通用红底黑字木刻印刷。或加注烧房名称,写上“回沙茅酒”,或添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商品流行语,再以猪尿泡作为封口。
 
待到茅台酒畅销四境,订购日增,各厂家开始在产品包装上狠下功夫,大口陶瓶变成了釉陶小口酒瓶,造型美观尚在其次,商标的精致更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用纸改为当时价格昂贵的道林纸,印刷由木刻变成了石印,单色变成了白底蓝字双色,除瓶身正背两面,瓶口亦加封标。正面的麦穗加“回沙茅酒”4字,证明该酒系纯粮精加工而成,背面则用文字说明采用的为杨柳湾天然泉水,精致工艺酿造。
 
抗日战争的爆发,为贵州工商业带来了一次突发性繁荣的机遇。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重心西移,一大批沿海工商企业、学校、机关迁入贵州省境,设备和资金大量涌入,省内交通也因战时的需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省内商业的兴旺与人口的增多,重庆作为陪都的战时中心地位,都促成了市场对茅台酒需求的增长。
 
虽然当时的贵州省政府出于政治等方面的需要,曾于1943年颁布《禁止酿酒训令》,严禁用稻谷、苞谷、食米酿酒。但由于有旺盛的市场支撑,茅台酒的生产与销售依旧十分红火。
 
抗战期间,为争夺客户,茅台各烧房纷纷以省城贵阳为中心,使出自己的促销绝招。“恒兴”为与“成义”竞争,先后在贵阳设立3个办事处,并在报章刊载广告,推出“买一送一”优惠。“成义”则凭借老字号优势,针锋相对与之相抗,宣传唯其产品“窖老酒醇”。“荣和”将销售重点放在重庆,却又不放弃贵阳市场,采取委托代理人的方式保持省城的客户。
 
这一时期的茅台酒生产,可谓达到了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极盛。“成义烧房”1944年遭遇火灾,灾后酒窖不减反增,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8个,产量更提高到21000公斤。“恒兴”、“荣和”未受灾的两家烧房,产量更分别达到32500公斤与7000公斤。
 
抗战结束后,赖氏正式将“恒兴”生产的茅台酒定名为“赖茅”。此时,三家茅台酒生产厂家的竞争更趋激烈。赖氏在上海设立永兴公司,将上海、重庆、汉口、广州、长沙作为销售基地,年销售量逾万公斤。华氏除在上述各地展开竞争推销,并让文通书局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兼营酒业。王氏的“荣和烧房”则继续将重庆、贵阳作为重点,以“稻香村”号专营自己的茅酒产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茅台酒开始销往香港等地,首先在香港试销的是恒兴生产的“赖茅”,但开始时数量有限,以后市场打开,销量才逐渐增加。
 
“无酒不茅台”的年代,既唱响了茅台酒品牌,也引发了竞争中的无序。归属于不同资本的厂家都以正宗茅台酒自居,消费者无法区分,只得以老板姓氏冠于前,呼之为“赖茅”、“华茅”、“王茅”。广告宣传则大家都集合在一处,均刊于《仁声月刊》,以相同格式刊出,都冠以“真正茅台酒”字样。而造假与仿制之风也于此时兴起,不唯本省有”金茅”、“丁茅”一类产品,外省亦有人出重金到茅台聘请酒师,酿造仿制品……直到新中国成立,国营茅台酒厂组建,这种乱象才得以改变。
 
时间转瞬即逝。2010年的上海已然成为中国最热的地方,历史上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正在此举办。
 
贵州茅台再次亮相于世博会。与昔日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局促不同,这次露面高调而自信:上海世博会唯一的白酒类高级赞助商;精心设计的茅台世博纪念酒广受追捧;装饰华丽的茅台专卖店占据了世博轴最中心的位置。
 
从巴拿马博览会走进20世纪上半叶,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今日,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今天,我们用当下的视角去钩沉国酒近一个世纪前的尘封往事,或能令后世读史者体会,一个伟大品牌诞生的种种不易。
 
(本文选自《独步酒林 茅台酒历史正义》一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科学时报》 (2010-8-27 B4 文化长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