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婧婧
到了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天水,惊喜地发现这是个青山掩映中的小城,人口不是很多,游客却是不少,四围的绿色给人满目的清凉,感觉很是舒服,没有了身处人海中的那种压抑,增了不少的闲情逸致。
我第一次知道天水这个地方,是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时因为喜欢姜维而记得的。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 的传说,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氏族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朝的先祖非子在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赢,封地为秦,天水成了秦国的开业基地,后遂有“秦州” 之称,汉武帝时设置天水郡,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西部“江南” 美,却抵不住麦积山的“诱惑” 。早就听说了麦积山的大名,素有“东方雕塑馆” 的美誉。于是和同事一起,兴致勃勃地去朝觐麦积山。
形似麦垛而得名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三十五公里,便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场院中的麦垛的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犹如鹤立鸡群,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著名的五代诗人王仁裕在其所著《玉堂闲话·麦积山》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壮,故有此名。”
远远地便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动宏伟,不得不叹先人手艺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儿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
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麦积山,置身于山中,仿佛到了仙境,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跨越1600多年的“东方雕塑馆”
在山脚下,抬望眼,就可以看见分外引人注目的东崖三大摩崖佛像,他们静立东崖1000多年,笑点迷津,俯视万善,送往迎来,就像整个麦积山的守护神。东崖三佛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
麦积山是沉积岩的山体,并不适合雕凿佛像,但古人的聪明才智不是我们可以企及的,在一个条件并不好的山体上开凿了数千座佛像。看到了久仰的艺术品,北魏的刀枪铁骑,隋唐的温婉笑容,两宋的衣袂飘飞,似乎历史一下子倒转。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最初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谚云:“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 可见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 。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 。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 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麦积山石窟同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山西云冈一起,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莫高窟以其壁画而著名,龙门、云冈以其石刻闻名,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雕塑独树一帜,以石窟多、塑像完美、延续时代长久而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
站在悬崖边上的,想想那些古代人,他们在凿这石壁的时候是断然没有扶手和楼梯的,那他们是怎么样上上下下的呢?真的佩服那些远古的先人。
佛之国度
麦积山石窟是佛之国度绝不是虚说,这里的佛像不仅在风格上与中原佛像孑然不同,且每尊佛像神态与衣着、妆容都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是难得一见的人文遗迹!
石窟的佛像有巨大的感染力,那么多精美绝伦的佛像,当你一一细细观赏时,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佛教的巨大魅力,会感叹当年修建这些佛像与云梯的人的毅力,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才修成这整整一座山的“佛国”。
麦积山的洞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 。大多在20到80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这些不同类型幻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甘肃建筑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下堆积木材,堆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故当地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 ,“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 的民谣。美国首批游客在1947年《和平日报》中称赞麦积山石窟使“全世界七大工程又增其一”。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带发生强裂地震,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麦积山石窟各个时代的造像特色非常的明显,麦积山高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到80米的悬崖峭壁上,由崖阁、摩崖龛、山楼、走廊、小洞组成,栈道“凌空穿云” ,其惊险陡峻为世所罕见,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山石窟最可观赏的有东崖摩崖大像、七佛阁、千佛廊、踏牛天王、43号窟、127号窟、133号窟、135号窟等。麦积山石窟最出名是第44窟——号称是东方的蒙娜丽莎、东方的微笑的北魏时期造像,那造像的微笑安详又神秘!而133号窟9号龛内一小沙弥塑像,是北魏时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一个十三四岁、满脸稚气的的小沙弥,正在听佛师绘声绘色地讲经。他俯首侧耳,双眼微眯,嘴角挂着微微的笑意。看他这个可爱的样子,好像不是在听深奥的佛经,而是在想自己少年得意的心事,留下了这永恒的微笑。正是:“一看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
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 ,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该崖阁,又称“散花楼”、“上七佛阁”,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料,始建于北周。
据说,这是由于在此散花,佛将带给你好运和祝福。当我们登上七佛阁前廊凭栏倚立,将五彩缤纷的纸片撒向空中,你就会看到美丽的纸片纷纷扬扬、徐徐飘落而下。奇妙的是,顷刻之间,这些纸片又争先恐后地向上飞升,升至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地向下散落四方。这一奇观,民间流行的美丽传说很耐人寻味。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上七佛阁为“散花楼” 。
站在山顶,四野尽收眼底,除慨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外,却也顿生许多文人骚客的离愁别绪,唯愿远离城市的喧嚣而生在这清清静静的青山绿水之中。
麦积山石窟,是佛从遥远的西域走向中原,而留在西北的一个巨大脚印。千年的静寂,凝重的过去,深思包容一切的空远叫人不忍发声——我常常想,做一个麦积山石窟壁画里高髻细颈削肩的女供养人,或者使劲击鼓的伎乐,都是幸福的……
《科学时报》 (2010-8-27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