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建堂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6 21:56:59
孔子的博学与科学

 
■王建堂
 
孔子何以能达到“世界文化认同”的高度?除其“唯仁”倾向的人文品格外,“唯实”倾向的科学品格也是魅力要素之一,其“唯实”的科学品格,正是建筑在“博学”基础之上的。
 
大哉孔子 博学闻名
 
同代里巷之人赞云:“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意为:伟大呀孔子,学问广博,不可以一艺取名。虽说此“博”指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皆精通,不能以“一艺”美其名,且特指实践技艺;但从存世文献可读出:孔子学识广博,堪称“百科全书式”学者——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识万物。孔子15岁就立志博学,后曾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可见关于夏礼、殷礼的文献、孔子全研读过;“学然后知不足”,于是深感“文献不足”、才向“周守藏室之史”老子请教。老子为当时西周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慕其学识“广博”,远道拜访。《孔子家语》云:“孔子对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诗、书、礼、易、乐孔子皆精通,曾达到“读《易》韦编三绝”的学而不厌境界。不仅如此,孔子学无常师,不耻下问,把学习当成生命过程中最快乐的事,没放过任何一个求知机会。郯国国君朝见鲁公,谈论少昊氏何以以鸟名官,他听说后,便前往求教;以七岁项橐为师、向师襄学琴;进入鲁国太庙,像小学生似的一一询问请教。正因其虚怀若谷,求知若渴,终生嗜学,才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之师、无冕素王。“博学”魅力涵养了其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又彰显了其博学魅力。
 
鸟兽草木 倾心自然
 
孔子教导学生:“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诗教观”——除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的审美与伦理价值外,还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实学价值:通过《诗经》而认识自然、走进自然。孔子自然知识很丰富,在周游列国、推销仁政之余,也曾醉心于自然山水。《侍坐章》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当听到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喟然感叹“吾与点也”,即欣赏曾皙融入自然的生活态度。曾感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且从流水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哲理。《论语》中的动植物知识颇丰富,《八佾》篇鲁哀公问:做社主植什么树?弟子回答: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凡建邦立社,要种植与其土相适宜的树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品格折射着孔子人格。“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唐棣树的花,翩翩摇摆。唐棣同棠棣,一解为:郁李,落叶灌木;一解为:枎栘,落叶乔木。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碰见几只野鸡,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后,又落在了一处;于是感叹:“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这些山梁上的雌野鸡,适逢其时!适逢其时呀!孔子对雌野鸡的生活习性很了解:它们栖息在山梁草木丛中,自由自在、繁衍生息、正得其时。《论语》中叙写动植物21则,用于比喻16则,其余5则为正面指称。天地万物是孔子精心解读的“物语天书”,从《论语》文本动植物话语之繁复,可窥见孔子的格物之广,致知之精。
 
日月星辰 启迪心智
 
《墨子》曰:“明哲维天……天为贵,天为知。”司马迁云“究天人之际”。天为物质能量之源,亦为精神能量之源,天为人类一切思想文化的“始原点”。孔子堪称“天文大家”,诗书礼易春秋、为先秦天文知识之宝藏,是经孔子编订后才流传下来的。《论语》所涉天文知识6则——日、月、北极、北斗、二十八宿等。首先,其精辟地阐释了何为“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自然运行,百物自然生长。天的本性即自然。谈及日月的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曰:‘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以上虽为比喻阐释,但涉及到了“日食、月食”的天文现象与“日月之行,光不可掩”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对北极的比喻阐释,非常到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施行德政的人,就会像北极星所具“向心力”一样,北斗及其他星辰都绕着转,此为中华文化中“北极中心论”始作俑者,“北斗”一词首见《春秋》。《史记·仲尼弟子》载:孔子与弟子出行,要弟子携带雨具;途中果然遭雨,弟子惊讶地问:“先生怎知要下雨?”孔子回答:《诗经》不是讲过吗:“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夜,月不是住宿在毕宿吗?月附丽于毕宿就要下雨的。“毕”为二十八宿之一,孔子用其来预测天气、且每每应验,令弟子惊讶不已。这正是其“观日月星辰,启人生智慧”的妙用所在。
 
山川风物 释疑解惑
 
孔子游周,与著名乐师苌弘交谈,苌弘深感震惊,除赞美孔子有圣人之表外,对其“洽闻强记、博物不穷”大加赞赏。孔子属同代人“博学偶像”。无论何方诸侯碰到疑难问题,总是派使者拜访孔子,从而获得最满意的答案。《国语·鲁语下》载:季桓公挖井,挖出一个土罐子,里边有类似羊的器物;派人去询问孔子,说挖井挖出一只狗。孔子回答:以我所知是一只羊。我听说:木石怪物叫夔与蝄蜽,水中怪物叫龙与罔象,土中怪物叫做羵羊——雌雄未成的怪羊。使者点头赞许。《说苑·辨物》载:楚昭王渡江,一大如斗的怪物触游舟旁,后又跳入舟中;昭王大惑不解,赶紧派使者咨询孔子。孔子释曰:此物叫萍实,吉祥的预兆,只有霸主可获。有一只足的飞鸟,飞止于齐国宫前,且舒展双翅跳舞;齐侯大惊,又派使者咨询孔子。孔子释曰:此鸟叫商羊,商羊飞来跳舞,是大雨即将来临的征兆,快告诉百姓疏通沟渠吧。后果然下了暴雨,其他诸侯国遭水灾,齐国却安然无恙。弟子惊奇地问孔子,何以料事如神?孔子回答:圣人并非只虔诚地固守天道,应该睁大眼睛去观察万物、并牢记于心,这样你的判断就会有所应验。这就是传播至今的经典话语——“睹物记也”。
 
博学之树 科学之花
 
博学并不等于科学,却是建造科学之厦的根基;科学并不就是博学,但必定是博学的升华与结晶。在同时代人中,孔子既是圣人,更是哲人;孔子明哲之举、就是以博学广知为前提的。《论语》科学指向体现在:重实践、重现实、重理性、重严谨等方面;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语怪力乱神”、“克己复礼为仁”、“多闻阙疑”等,这种“准科学”的理性精神,完全萌生于“博学广知”的土壤中。故《孔子家语》中辟有《辨物》专章,《孔子集语》中辟有《博物》专章,刘向《说苑·辨物章》里征引5条。说明孔子形象在传播、再造中,后学很看重其“博学”的一面,难怪《中庸》引孔子“学行五步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把“博学”放在首位;“博学”是由“动物人”升华为“智慧人”、进而升华为“文明人”的知性前提。《说苑·辨物》孔子启发颜渊说:“夫天文地理人情之效存于心,则圣智之府。”即: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并存乎一心,这就是人的“圣智之府”啊!孔子为何有如此完美的人格,《论语》为何有如此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孔子培植的博学之树,盛开着人生智慧的科学之花。
 
孔子生当2500年前,就已具备如此“科学品格”:喜《易》“不占而已”、“不语怪力乱神”、力主“多闻阙疑”、拒谈“死与鬼神”,更无“风水”宏论;令当今多少“贫知高官”汗颜?不养博学常青树,何来科学智慧果!
 
《科学时报》 (2010-8-27 B2 科苑走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