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苏布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5 21:15:4
李白还郭沫若一个清白

 
《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4.00元
 
□苏布谷
 
我较爱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死人写的,比如“四书五经”、“二十五史”,比如李光地《周易折中》之类,买书的感觉就像古人纳妾,家里有就舒服,用或者不用,看得懂或者不懂,再说。
 
一种书,即使作者作古,书仍旧可以流传。这样的书不多,就像某种形式的恋爱,多年以后,纵使红颜已老,她当年的音容笑貌,当年的物品,仍旧留存香艳绵绵。
 
所以,朋友赠书,常会提前说明“这本书是死人写的”,以方便我入库上架。但是朋友赠书,听说《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写的,我多了几分迟疑。
 
很多年来,觉得郭沫若很多头衔都像是被吹大的泡泡,对于郭文也未曾认真读过。读后才觉《李白与杜甫》不似传说。
 
这本再版的《李白与杜甫》吸引我的,一是它的外貌,看一眼摸一下就觉得适合放到书架上;另则,是我对李杜二人私人的偏好。
 
说到这里,忍不住为郭沫若叫屈。很多人批评《李白与杜甫》,是因为在对待李杜二人的喜好上,郭沫若和毛主席保持一致,这个问题很让人无所适从,李白也好,红烧肉也罢,主席爱得,别人就爱不得吗?——我就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
 
作为一个没文化的女人,我还真没法赞扬一个衣衫褴褛追茅草的老头儿。更何况杜甫自己常强调自己 “奉儒守官”的身世,也未必经得起推敲,他的祖父貌似不过是县尉,“上县二人,从九品上”,七品就是芝麻官了,九品或者从九品,那就比芝麻还小;而这个祖父还跟张易之这样的人有交道……更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了。
 
相比较而言,喜欢李白,还需要理由吗?“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何等壮游豪气,其他诸如“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辗转腾挪间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人就跃然眼前。
 
不过翻阅《李白与杜甫》,才知道,其实,我们不仅一直误读了李白和杜甫,也一直误读郭沫若。
 
就像谈恋爱,有的人只喜欢姑娘的所谓美貌与才华,而有的人,喜欢一个姑娘,不仅喜欢她的美貌与才华,甚至一并视姑娘蓬头垢面为可爱,即使姑娘变成老太,满脸皱纹饱含沧桑,他也能相看两不厌。
 
毛主席喜欢李白,未必有郭沫若喜欢得彻底;毛主席讨厌的杜甫,也未必有郭沫若讨厌得明白。郭沫若是将李白身家性命三宗九族,每一个举动与心思都考证清楚之后,给世人呈现一个全面的李白。或许,他并没有那么喜欢李白,只是无论李白有无妆容,妆容如何,他都悉心拍照留念。其实他并没有那么不喜欢杜甫,只是他把穿着衣服的杜甫分析研究一番,又把脱了衣服的杜甫也分析研究一番。至于他的态度或者功能,则更像临床解剖,只提供科学、证据、经验、判断,至于其他,各自研究使用吧。
 
郭沫若治学的严谨、知识的丰富、对资料纵横把控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年幼无知时总以为他的历史学家是“虚名”,但是看了《李白与杜甫》,不得不承认,此等功底与心血,是很少有人能比肩——无论活人还是死人,都很少。
 
对于古文化爱好者,这本书中有关李白和杜甫的资料与分析是最周全,甚至可以说是最深的;对于严谨的治学者,这本书是一部杰出的难以超越的考据作品;对于我这样喜欢猎奇和八卦的人,书里很多我不曾知道的小知识点,也很吸引人——比如我觉得郭沫若对于一些诗词的翻译,尽管做到了浅显易读,但是也多少有忽悠读者智商的嫌疑。
 
尽管如此,仍旧可以说:这本书足以证明郭沫若是历史学家——如此,也算是李白还郭沫若一个清白。
 
《科学时报》 (2010-8-26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