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吴 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19 9:40:44
上市难成 迅雷觅方

 
□ 吴 为
 
一段时间在报端消声匿迹的迅雷,最近又传出与“钱”和“上市”有关的消息。有传闻称,阿里巴巴集团拟投资迅雷5000万美元——“将是迅雷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
 
但是这一消息很快被当事双方否认。这个消息,再一次引发外界对迅雷的关注。而有业内同行也在谈起迅雷几次“融资上市”传闻时,发出了“每逢发布必有传闻”的趣语。
 
互联网行业也有“娱乐炒作”?
 
阿里巴巴投资迅雷的消息是从网络上开始向外传递的。这和过去迅雷几次声称获得大笔海外风险投资的消息极为相似。这条消息出台的背景是,早在2008年迅雷“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无法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目的后,迅雷COO罗为民称公司的上市计划将推迟到2010年左右进行。此外,阿里巴巴在投资、对外合作等多方面正积极拓展。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及包括马云个人在内的战略投资对搜狐旗下搜狗进行注资。
 
但是这一消息在媒体报端传了不多久,阿里巴巴的市场总监陶然就通过微博的方式对外否认了这一传闻:“这招用老了,今天正好是迅雷发布新版产品的时间,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恐怕这么做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获得最后一笔融资吧?”在这条消息出笼的时候,正好是迅雷发布其迅雷7下载引擎以及全新logo的时候。
 
紧接着,迅雷CEO邹胜龙称自己对阿里巴巴集团注资的传闻完全“不知情”。同时,他也并未再对上市预期有更多的表示,他认为上市只是为实现迅雷发展理念的一种方式。
 
看来,这又是一件围绕着迅雷的“空穴来风”。
 
有趣的是,迅雷被外界指出“借融资传闻作秀”,这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年底,就传出过发生金额高达上亿美元的“谷歌注资迅雷”新闻,之后又传出发生金额并非上亿,实为“2000万美元”。
 
但之后的结果只不过是迅雷与谷歌达成了战略合作,而且谷歌对迅雷的投注金额也不过是500万美元。在当时,就已经有包括《中关村周刊》在内的多家媒体刊文分析了迅雷在吸引风险投资上的各种可能,其中之一就是“作秀”。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一直奉行着推出新品必附加新闻炒作的推广手段,迅雷有些消息的出现,多少都带有这方面的痕迹。所谓空穴来风,这风说不定就是当局者自己吹出来的。”
 
而这位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迅雷自从去年被反盗版联盟炮轰之后,一直处于一个沉默期,其实正是在思考转型之路。最近,它开始有所动作,说明迅雷公司的高层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计划,但是迅雷的转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缺乏造血功能被迫转型
 
在业内看来,迅雷一直是一家在经营上很经济节约的企业。即便是出现了与反盗版联盟的直接冲突,需要媒体助阵时,也一直表现得很克制。外界认为,这一方面与公司处于发展初期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资金有限。
 
毫无疑问,迅雷目前还没有找着自己的赢利模式。
 
迅雷崛起,和暴风影音颇为相似,都是凭借某个工具软件在同类产品中的优势而迅速发展。从数字上看,迅雷现在的确有着很庞大的基础:装机量3.5亿,市场占有率超过七成半。但是,迅雷只是一个下载工具软件,这在互联网应用中,只是一个基础的服务,迅雷除此外,无法再提供给自己3.5亿用户更多的服务与内容。换言之,迅雷所奉行的这种模式,只是看上去很美,但是企业甚至连自我造血功能都不具备。
 
除此外,因为在版权问题上含混不清的立场和处理手段,也使得迅雷在过去的4年里,屡屡遭遇相关阻碍。甚至有传闻声称,当年多家VC的投资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所以功亏一篑。
 
感觉到发展瓶颈的迅雷在3年前开始致力转型,并尝试整合多项网络服务,直到去年正式将转型重心向在线视频和网络游戏偏移。迅雷从2006年开始便涉足网游,早已在网游联合运营中尝到了甜头。从《魔域》、《兽血沸腾》等开始,迅雷一直和国内游戏开发商进行联合运营,这一领域,也在过去迅雷不多的自我造血功能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2009年12月,迅雷宣布将在南京投资1亿元砸向网游,两年内公司规模达到200人。今年年初,迅雷开始在网上大肆招聘网游人才,并施以重金,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迅雷网游。其“人财计划”称员工所负责的游戏如果同时在线达到10万人,就能获得该游戏收入的1%作为个人奖金;20万在线获得收入的2%,以此类推。
 
有计划就需要花钱,迅雷在新领域的试兵表明了其对自我造血功能的期盼迫切。从中也可以看到,迅雷目前的确需要进一步融资来增加自己转型的底气,但是能不能融来资却不能由迅雷说了算。说到底,迅雷需要吸引更多的资金注意,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迅雷还要面对的是,来自同一个城市的,一个庞然大物的进逼的侵扰。
 
谁要抢我的“根据地”?
 
下载是迅雷的发家之本,算是其发展的“根据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作为国内唯一一款支持离线下载功能的产品,迅雷因此领先了同行半个身位。
 
但是,有信号表明,它的这一发家宝显得越来越不稳定。
 
腾讯QQ旋风在8月中旬,面向QQ会员全体VIP6用户进行放量测试QQ旋风的离线下载功能。这无疑让迅雷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狗日的风波”,腾讯在网络界的“恶名”被定位为“另一种垄断”,号称“无论腾讯进入哪个领域,那个领域内的‘原住民’就要害怕。”这一次腾讯杀入离线下载领域,结果也是如此。
 
对于QQ旋风的离线下载功能测试,迅雷无疑受到冲击最大。虽然迅雷离线下载已经推出超过一年,有技术和经验上的优势,也没有腾讯那样的“会员中的会员门槛”,而且10元/每月的费用也显示出迅雷的身段要低得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用户的粘性上,腾讯是有着迅雷无可比拟的优势的。如果腾讯进一步将QQ旋风植入客户端中,那么迅雷将面临着一个相当可怕的威胁:用户还愿不愿意在开了一个QQ后,再开一个迅雷?
 
对于腾讯的威胁,不仅仅是在下载工具领域本身,还因为同属一城,甚至办公地点相去不远的两家公司,一家已经成功上市,财大气粗,资金雄厚;另一家则是上市难成,辛苦转型,连传个“被融资”的消息,都会被人诮为“炒作”,两者之间的地位悬殊实在令人难以平衡,这种不平衡也似乎意味着,两者的竞争也会是一场不平衡的战争。
 
迅雷需要的,不仅仅是转型,还要摆脱庞然大物的贴身追杀。因此,难怪有人会称:“如果阿里巴巴真的要注资迅雷,对双方而言倒是一件好事,迅雷终于靠上了一棵大树,阿里巴巴也多了一个互联网的优质资源,可惜的是,这只是传言。”
 
《科学时报》 (2010-8-21 B3 业界)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