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金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19 6:26:46
旅游读物也能别开生面

 
“手绘旅行绘本”(全4册,中亚、伊朗、土耳其、土耳其东部),张佩瑜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130.00元
 
□金涛
 
对于世界上许多想去又未去的地区,阅读旅游读物不失为“望梅止渴”的捷径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如今,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旅游读物也是千差万别的,其中很多是翻译的境外旅游指南,其共同点是印刷精美、图片漂亮,景点介绍简捷而且到位,有精确的地图和对背包族特别需要的交通、食宿、银行、通讯等方面的资料,这是属于实用性很强的旅游向导类的读物。这类旅游读物已经和世界旅游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编辑方法已经程式化,大同小异。
 
另一类旅游读物,我比较喜欢的,则是属于旅游文学或散文随笔一类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作家留下了这方面的经典佳作,例如德国大文豪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法国和比利时游记》,美国19世纪的文学大家欧文·华盛顿的《庄园见闻录》、《英伦见闻录》以及描写伊斯兰摩尔人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兴建的辉煌宫殿——《阿尔罕伯拉》,类似的作品可以开出长长的书目。非常可喜的是,自从中国打开国门、开放海禁以来,许多爱好旅游探险寻幽访胜的年轻人,利用留学访问的机会,或者干脆作为背包客,深入到异国他乡,也陆续以鲜活的文字、真切的感受、独特的视角,为旅游文学增添了不少可圈可点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当然,恕我直言,在当前旅游文学炒得很热、这类图书大量出版时,也需要警惕两种倾向:一是题材重复,缺乏新意的同类图书竞相出版;另一个通病是缺少个性,内容抄来抄去,有掉书袋之嫌。一些旅游文学作品涉及某地历史沿革、兴衰存废、古代人物及建筑物特征,往往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示渊博。明眼人一看即知这些陈腔滥调摘自旅游指南一类小册子,这是写文章的大忌。
 
我在这里要特别推荐的几本旅游读物,是《土耳其手绘旅行》、《土耳其东部手绘旅行》、《伊朗手绘旅行》、《中亚手绘旅行(乌兹别克、吉尔吉斯)》,这几本书均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在2010年5月推出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台湾的张佩瑜,一位喜欢美术又热爱旅行的年轻女教师(似乎是教地理的)。不久前我因病住院,这几本有趣的旅游读物陪伴我度过百无聊赖的日子。
 
旅游读物,依我看来,最显著的特色是阅读起来很轻松,这正如旅游本身是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一样,旅游读物也应该是轻松愉悦引人入胜的。张佩瑜的几本旅游读物,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轻松愉悦的佳作,它们最大的特色是一改旅游文学过去约定俗成的模式,摒弃文字配以彩色照片的老套,而是别开生面地发挥作者擅长美术素描的功底,突出一个“手绘”的特色,将行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的风景、人与物、名胜与房舍、街道与商铺、贩夫走卒与市井小民,乃至旅店饭馆的摆设与食物、衣饰与用具等,均用简捷的线条素描下来,作者的美术技巧虽然谈不上是一流的,但娴熟的功力,尤其是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她的美术作品有一种朴实而充满童稚的感染力,这种富有童趣的插图看似无心,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吸引眼球打动他们的魅力。不论是小读者还是童心未泯的老读者。
 
作品的文字部分也独具特色。张佩瑜的几本旅游读物采用日记体裁,基本上按照旅行的日程逐日记下旅行路线、交通工具和沿途所见所闻,包括旅途遇到的麻烦和感动自己的事情,以及饮食起居等琐碎的细微末节,粗看起来颇像“流水账”,由于写得很真实,没有虚假和空泛的议论,使人读来特别亲切。作者并不特别青睐知名度很高的历史遗迹,但是对于底层社会的风土民情特别关注,特别是作为东方女性的背包族,独自闯荡比较封闭的伊斯兰教国家,她的敏锐的观察,近距离接触伊斯兰的妇女,深入社会底层的特殊经历,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给人以新奇和感动,也有力地澄清了西方社会对伊斯兰世界的误解。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张佩瑜的几本旅游读物在编辑方面也是颇具特色的,它们一反袭用印刷字体的老传统,全书都采用作者的手写日记直接制版,所附地图也用作者手绘的地图,真正做到“手绘”。虽然没有印刷体那样干净、标准化,却以“手绘”的随意和拙朴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这不能不佩服出版社编辑的大胆和独到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读物也能别开生面。
 
《科学时报》 (2010-8-19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