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谢国忠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定价:39.80元
□杨哲宇
我似乎有义务为《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写篇书评。2007年以来,在从前的《财经》杂志和现今的《新世纪》周刊杂志上,谢国忠的专栏是由我负责编辑的。那天,在财新传媒丛书新书发布会上,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暗暗一惊:不知不觉间,这个专栏的文章已经可以出这么厚的一本书了!同时,心头也暗暗掠过一丝自豪。
有必要透露一点“内幕”。作者的文章发来时,是用英文写就的,需要由我的同事译成中文。参与其事者甚众,书中译者名单后面那个“等”,其实浓缩了许多辛苦的劳作。我再对照英文,细细修订译文。欣慰的是,作者数次表达过对译文的满意之情。
不过,专栏文章时间固定,不能断档,因而不可能做到篇篇精彩(服过这种笔役的人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有时接到原文后,心里会一沉:“这个话题他不是写过了吗?是不是谢郎才尽了?”但是,别急,接下来,他总能交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此次出书,我得以全面系统地重读这些文章,不能不承认,自己过去对这些文章的分量还是估计有所不足。回顾这几年中国经济社会的进程,你不能不佩服作者目光的敏锐,观点的犀利。假如有这样一个人,素来对中国经济缺乏了解,又想尽快了解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那么,这本书最值得推荐,作者已为他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你可以不赞同他的某些结论,但他可以激发你的思考,在辩诘中打开思路。
在当今经济学家中,谢国忠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他的每一次演讲、每一篇文章,几乎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或力挺,或反驳。这一影响并没有随着他“因个人原因”离开摩根士丹利而减弱。一个插曲也许有些读者还记得,当周小川先生要离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时,市场传言的继任者中,除几名高官外,居然还包括了谢国忠。许多人(包括谢本人)也许会对这种传言一笑置之,但是,我认为,传言表达了一种真实的愿望与向往。
这就归结为一个问题:谢国忠为什么这样红?简而言之,他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错综复杂,公众需要一幅清晰的图景。当大部分官厅经济学家不懈地、自觉地充当“政策传声筒”时,他们的使命其实只有一项,那就是,想方设法论证官方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当不少分析师以高亢的声调,口吐巫婆神汉般的“投资策略”时,他们的结论只能是股指将向右运行这样的废话。为害更烈的是配合坐庄的市场黑嘴。与那些人物不同,谢国忠身上有种童言无忌般的率真,他也有化繁为简、把握本质的能力。公众从他这里得到了独立、清晰的分析。他们把他看做可信赖的朋友。
当然,也有些人,特别是某些经院经济学家们对谢国忠是不那么服气的,他被轻轻地划归“媒体经济学家”,仿佛媒体是“不可接触者”似的,是浅薄的同义语。他们对传媒与学术的不同社会功能显示出惊人的无知,因而枉自尊大;他们更无法理解,严肃的媒体与学者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增进人类对所处世界的认知。那些有更高理解能力的人有责任为公众穿透迷雾,照亮前程。换言之,一名学者有没有水平,与他是否爱与媒体交往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上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学研究中心美国,学者与媒体的关系整体是融洽的。萨缪尔森、弗里德曼、贝克尔、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众多学者都是乐于、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有的甚至长期辟有专栏。贝克尔曾深情地感谢为媒体撰稿如何改进了他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他的表达能力。
不必说,谢国忠尚不能跟这些大师比肩,但有一点,他们是共通的:他不是、可能也不愿成为一名经院经济学家,那种生活将把他与充满激情与魅力的现实世界深深隔离。人类社会也不需要过多的钻在螺狮壳里制作着精致的数理模型,但对金融危机先是毫无觉察继而一筹莫展的经济学家。
未来的人们未必会铭记他的哪一篇文章,但无疑会记住这个常把他们的思绪带出混沌经济世界的人。
《科学时报》 (2010-8-19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