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不倒”丛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或许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为什么”的问题而一筹莫展时,孩子在用天真的眼睛探索身外的世界,他们想在家中重温课堂上的实验,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家长们却往往无言以对。希望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问不倒”丛书能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分享科学的乐趣。
□本报记者 杨新美
1996年,在法国科学院的支持下,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乔治· 夏帕克(Georges Charpak)倡导在法国小学开展科普教育项目——“动手做”实践活动。1999年,法国专业科普出版社苹果树出版社联合“动手做”项目组推出“科学的种子”系列丛书的第一册,到2008年一共推出9册。2009年,素有法国版“十万个为什么”之美誉的“科学的种子”系列丛书,又根据最新法国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编辑,在面世10年后推出了一本厚达近600页的精华版。
在法国,无论是“科学的种子”丛书,还是精华版,都是给中小学生准备的。丛书的版权代理人陆婉羽介绍说,该丛书在法国是小学和初中老师科普教育的重要参考书(在法国并没有统一的科学课程教科书)。苹果树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与这套书相配套的供教师及科普教育工作者使用的指导卡片,比如怎样使用讲解书中的内容,怎样向学生提问检查孩子们是否掌握要点等等。
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编辑张树第一次看到这套书后却大吃一惊,“这样的书,这样的知识点,在我国至少是初中生才能明白和消化吸收的”。因此,他产生了要让国内的学生、家长、教育者看到这套精品科普丛书的念头。在今年年初,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引进了“科学的种子”精华版的中文版权,并最终在本次上海书展期间,以“问不倒”丛书的崭新面貌亮相。
科学的种子在中国播撒
根据“科学的种子”丛书的精华版内容,出版方将“问不倒”丛书划分为了5本图书,分别是《光能》、《宇宙的结构·物质》、《地球》、《技术领域·数字世界》、《生物·人类》。“问不倒”丛书围绕着宇宙的结构、地球、物质转变、生物、光、能量、人类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科技产品、数字处理和自动化程序等主题,内容分为九大部分,选取“科学的种子”丛书的精华文章,并作了必要的信息更新。
“问不倒”丛书虽然是“科学的种子”丛书的精华版,但还根据一个名为《公共基础知识与能力大纲》的官方文件来编撰内容。自2006年以来,法国的学前班、小学和初中的教育实践都要遵循《大纲》,而其中共涉及七种能力的培养,基础数学与科技知识是其中的第三种能力。自然而然地,“问不倒”丛书的关注点也就与数学和自然科学密不可分。
张树介绍,“科学的种子”每册书的每篇专题的文章主要由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以及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科学普及工作者撰写。如撰写《太阳》一文的作者皮埃尔·雷纳(PierreLena),是法国教育研究所理事会主席、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现任巴黎第七大学教授。著有《天空的科学》、《人类的空间》与《亲自动手干》等书,他从1996年就开始协同法国科学院推行“动手做”计划。
“想在几个月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一套近600页科普书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丛书主译、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俞佳乐感叹说。于是,她牵头带领法语系的年轻教师团队共同来完成这项重任。
别看这只是给中学生看的科普书,翻译这套书的速度并非如这些译者们想象中的那么快,过程可谓是“痛并快乐着”。俞佳乐介绍,译者们利用寒假期间埋首书案,而书中有大量较为生僻的专有名词,譬如熵、节理、光行差、架构设计、生化需氧量、范德瓦尔斯力、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等等,给译者们出足了难题。“找出对应的中文术语已费时费力,要能准确解释其概念更非易事”。于是,有的译者翻开尘封已久的初高中物理化学课本,有的译者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更多相关科学知识,最终高效及时地完成了译稿。然而,对这些译者们而言,翻译的快乐也来源于此,“阅读和翻译本书的过程如同一次奇妙的科学之旅,带我们翱翔于五彩斑斓的微观和宏观世界,去发现或者再发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科学知识”。
俞佳乐希望,“问不倒”丛书能在读者心中又一次播撒下科学的种子,“我们热情邀请青少年来到知识的王国嬉戏玩耍,放松心情来体验科学的无穷乐趣和神秘魅力。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这套丛书带给我们的将是全新的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孩子们将从中获益匪浅”。
孩子问不倒的“不倒翁”
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曾风靡一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吗?那是当时“70后”、“80后”梦寐以求的科普书。书中的一问一答让孩子们过足了“为什么”的瘾,不用找家长,在书中便能一一找到答案。而时隔三四十年后的今天,当这些“70后”甚至“80后”遇到自己的子女问“是什么”、“为什么”时,该用什么来回答呢?
陆婉羽说,在法国,“科学的种子”很受老师和家长欢迎,特别是老师。它证明了即便你没有受过专业的科学教育,也能读懂这本书中的科普知识,也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能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这套“问不倒”丛书有着什么样不同于“十万个为什么”的魔力?译者赵济鸿说,在通读了这套科普读物,结束了最后的译稿梳理后,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问不倒”丛书绝对不是“十万个为什么”的重复,可以说是一个进阶版。俞佳乐坦言,该书对科学概念的解释不满足于笼统的阐述,对新兴科技知识的传递也不是点到即止,而是运用直白明了的语言,借助实际可行的实验,辅以形象生动的插图,力图将每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地讲解到位。如在谈到太阳的形状时,皮埃尔· 雷纳描述道:“太阳和月亮一样都长了一个角,这与其他肉眼可见的恒星和行星都不同,我们把它叫做视直径:一个半度的角,就像大约1米长的胳膊伸直时拇指的宽度一样(大约1厘米)。”
与“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迥然不同的还不仅限于此。“‘问不倒’丛书并不是一开始由‘为什么’来引出知识。而是采取了先教后问的形式,即先陈述知识点及其来龙去脉,介绍前沿科技的最新发展和研究状况,然后才是‘为什么’的问答形式来拓展一些知识。”张树说,先普及再延伸阅读,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此就能加深小读者的印象。
“丛书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科学从惊讶到理解。”法国科学院院士皮埃尔·雷纳在序言中说,“这套丛书的重点是在观察和实验上,因为观察和实验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特色。因此,我们将解释如何通过课堂、家庭、日常生活和博物馆中的观察和实验,使孩子们逐渐接受某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我们愿意帮助家长和老师们去衡量,对这些科学主题的了解在孩子们思想形成中起到了怎样的宝贵作用。”
赵济鸿说:“如果说,我们之前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一块认识科学世界的敲门砖,使小朋友们从推开的门缝里感受到了知识文明的光芒,那么‘问不倒’丛书就为青少年朋友们展现了一幅色彩分层、缤纷炫目的科学世界的画面,并带给他们画面之所以如此玄妙的奥秘,引导鼓励他们在未来作出更深入的探究。”
拥抱未来的力量
在“问不倒”丛书前言中,皮埃尔·雷纳一句话道清了本丛书编写的目的,即在于帮助孩子们度过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这些关键时期。而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四年的学习生活是一段很长的道路。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园宝宝到初中毕业的少年,究竟哪些是关键时期?皮埃尔·雷纳说:“人类的能力并非是科学赋予的,科学只是启发了孩子的心智,而科学实践又使得他们的能力得以发展,尤其是在孩童和少年时代,因为这个阶段孩子脑部结构和认知功能的形成将影响其终生。”
自2000年以来,由50多个发达国家组成的、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3年会对15岁的青少年进行PISA测试。该测试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据皮埃尔·雷纳介绍,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们如何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去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如何面对复杂的实践作出反应。
法国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安·鲍德洛在2009年出版的《共和国精英主义》中详细分析了最近一次的PISA测试的结果:测试成绩优秀的青少年将拥有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命运。法国因为这些青少年获得了科学力量,他们将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优秀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在飞机、火车和医药制造领域的技术力量。而那些测试分低的学生,“小学的课堂实验时,他们的眼睛还闪烁着好奇的目光,但初中阶段的教育并没有使得科学得到理解、技术被赋予价值,到了15 岁时,他们已经失去了拥抱未来的力量”。因此,皮埃尔·雷纳指出,关注学习困难的孩子们不仅能使他们进步,也会让涌现优秀青少年的基数增加。
究竟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将带给孩子们什么?皮埃尔·雷纳说,十多年来,“动手做”实践让我们学到了关键的一课:着眼于观察、提问、投入等实践的科学教育,帮助老师、家长,甚至那些被想当然认为是失败者的孩子本人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在提问、操作和实验中,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的乐趣,他们的好奇心、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发展。面对种种自然现象和科技产物,孩子们的想象力、表达、论证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思想由此形成。
“‘动手做’项目恰是倡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识能力,提升学生们的分析事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问题的能力。”张树说,它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这与我们的1+1=2的传输知识的方式不一样。陆婉羽也说,知识应该被看做是获取这些能力的工具,而不应该成为目标,不然就没有了创新、没有了进步!对孩子们来说,科普教育,是维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最好途径。
参与翻译“问不倒”丛书让译者楼敏洁感觉似乎回到了学生时代,“但在那时,类似本书中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大家埋头苦读应付高考,而忽略了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这或许也是至今我们的教育仍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之一。”
《科学时报》 (2010-8-19 B1 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