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引领支撑作用,近日,吉林省推出2010~2015年标准化纲要。根据纲要,到2015年吉林完成制修订地方标准1000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能力明显增强;建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30个,参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活动的领域有效扩展;馆藏标准文献达到50万件;全省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为此,吉林将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逐步提高标准化在增强全省产业竞争力中的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具体实施中,要首先突出五大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和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以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畜牧水产业攻坚计划、园艺特产创业计划、百亿斤肉类工程和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等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基础设施、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流通与出口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全省工业化水平,建立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工业产业跃升急需的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资源产业技术标准体系。重点研制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人参、鹿、林蛙、食用菌、矿泉水等技术标准。
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制定服务业标准体系规划,构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型、生产型服务业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体育、居民服务和商贸流通业等领域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吉林,制定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规划,建立社会公共事业标准体系。重点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城镇规划、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社会保障等领域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同时还将实施五大工程:一是技术标准提升工程。着眼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强化标准科研、标准创新、采标引导,提升标准整体水平。二是标准化主体培育工程。强化企业标准化意识,夯实标准化基础,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培养企业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三是标准化示范引领工程。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业园区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等试点示范工作,加速标准的实施推广,扩大标准应用的覆盖面,促进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按照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开放有序、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标准化信息资源,建立完善专业技术标准信息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及社会提供准确、便捷的标准化信息服务。五是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制定标准化人才培养规划,探索建立标准化从业人员资质制度,建立培训基地和标准化专家库,积极营造有利于标准化专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标准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壮大标准化人才队伍。(石明山)
《科学时报》 (2010-8-19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