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平县牵手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 |
|
共同搭建红薯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产业链 |
|

□本报记者 郑金武
几天来,张德池始终沉浸在紧张与兴奋之中。
作为山东东平县泰龙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看到公司与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红薯精深加工技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合作项目”最终得以签约,张德池感触良多。
对于张德池来说,公司牵手中科前方合作建立红薯精深加工技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不仅将使公司有效地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人员、技术等瓶颈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推动企业探索形成红薯精深加工产业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这次的合作,亦引起了东平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东平县副县长宫庆会表示,作为农业大县,东平县是远近闻名的红薯淀粉之乡,双方合作在东平探索加快红薯精深加工产业化的新模式,必将推动东平县红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而在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佃水看来,通过技术转移,孵化新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研究所成立以来恒久不变的宿愿。
经济结构调整之困
东平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作为农业大县,多年来东平县却无法摆脱“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财政穷县”的魔咒。
东平县约30%的土地为山地、丘陵,红薯种植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面积达20多万亩,年产量最高可达60多万吨。在东平发展红薯产业,原料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红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较好。
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红薯产品的研发力度还不够,红薯加工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红薯中含有的大量蛋白质、果胶、氨基酸、膳食纤维等多种有营养价值的有机物被当做废物排掉,不能回收,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一直以来,东平的红薯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也没有走出一条红薯精深加工的有效路子,红薯产业的经济效益一直没有显现出来。
农民增收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事关社会和谐发展大局。通过实地调研,东平县领导意识到,仅仅依靠优质品种种植和农业精细化管理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变得十分有限,必须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提高农民收入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子。
2008年东平县为响应国家政策进行节能减排及环境治理,取缔小型加工厂,只保留了五家规模比较大的加工企业,并限期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东平县泰龙食品公司是县政府保留的企业之一。
在此背景下,泰龙食品公司提出走“红薯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取有机物、研发新产品”的路子,对红薯进行深加工,提高红薯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让张德池无奈的是,虽然公司进行了很多有利的探索,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红薯精深加工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今年6月,东平县委书记陈湘安在调研工业项目建设情况时强调,要用前瞻意识和战略思维谋划企业发展,千方百计推动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产业的价值增值能力和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工业强县目标。
致力于产业优化升级
而在提升农业产业方面,东平县县长赵德健冀望于科技支撑。他希望县内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共建科研合作共赢机制,共谋农业科技创新大计,为构建全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泰龙食品公司和中科前方联合创建“红薯精深加工技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在东平探索加快红薯精深加工产业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不仅满足了企业的发展所需,也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诉求相得益彰。
蒋佃水介绍说,双方合作的愿景,是要在东平建设国内科技与文化含量高、精深加工与制造产品丰富、品牌美誉度高、产业规模大、综合利用水平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好的红薯研发与中试基地、精深加工与制造产业基地。
为此,合作的路径与模式是,逐步形成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服务业,创立加工业与现代制造业,来带动种植业为重,并与旅游业结合,即“以三(产)立二(产),以二(产)带一(产),一二三结合”的红薯产业链,使红薯产业成为东平未来的高端产业之一。
据了解,目前,一个中心、一个产业园的建设即将启动。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我国第一家“中国红薯精深加工技术中试与产业孵化中心”和“红薯精深加工与制造产业园”建设。同时,规划建设的十条中试工艺线中,首批六条中试工艺线也即将启动建设。
对于张德池来说,泰龙公司与中科前方的合作,使企业有了技术支撑,为企业科技创新、持续循环发展提供了有力帮助。探索形成红薯精深加工产业化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也将推动东平红薯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社会优势,促进东平红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东平县农业局领导看来,这一合作将对东平优势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深度调整红薯产业结构,转变红薯产业发展方式。将红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提升现有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能力。
同时,在农业资源利用上,变废为宝、变副为主,有着积极的环境效益,体现“循环经济”特征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创新技术转移模式
在蒋佃水看来,这次合作的实质,是通过技术转移,孵化新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真正体现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这也是中科前方多年来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经验总结。
我国科研成果约有5%能够进入市场,绝大多数创新成果不能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蒋佃水说,这好比有大量的庄稼无人收割。转化科技成果如同收割庄稼。作为科技中介工作者,我们要像农民珍惜田地里的庄稼一样,珍惜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培植出众多“珍珠”,如人才、装备、市场、政策、资金、平台等,特别是源源不断的大量科研成果。若将技术创新比喻为“珍珠项链”,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用一条金丝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条多姿多彩的项链。这条金丝线就是科技中介。蒋佃水认为,科技中介将这些“珍珠”(各类要素)聚结在一起, 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加快技术转移,实现技术创新。
中国科学院原副秘书长王玉民对于这一合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随着经济迅速崛起,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逐步显现,大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危害日益明显,资源短缺、环境严重破坏的状况已经不堪重负,国际市场技术壁垒挑战的威胁更为严峻。我国的科技经济价值链模式的选择,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战略前提,以技术传播、扩散与运用作为战略重点,按照经济、技术、科学协调发展进行布局。其所体现的是以科技的经济社会价值为战略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战略重点,以知识产权的运用为手段,形成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王玉民表示,针对如何发展区域经济、集聚生产资源、创新资源组合方式的问题,我国所选择的自主创新方略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而泰龙食品公司与中科前方的合作,更是一个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方针的有效方式,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科学时报》 (2010-8-18 B4 区域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