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明明 实习生 王瑾
近几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对经济贡献度稳步提高,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09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93.7亿元,占GDP的6.7%,占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8%和13.5%;限额以上科技服务业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7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96.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7.56%。
在第二届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会议上,如何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升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等话题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
科技服务业发展迅猛
伴随着科技服务业逐步发展成独立的创新型产业,北京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形成了研发、设计、技术推广三大重点领域,对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数据显示,北京科技服务业与其他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整体实力较强。2008年北京共实现收入3785.8亿元,占全国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的31.9%,是上海科技服务业收入的3.8倍,是深圳科技服务业收入的11.5倍。北京科技服务业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8.32%;远高于上海和深圳的1.87%和3.09%。
北京科技服务业对全国辐射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北京技术市场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236.2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0.68%,其中,输出外省市和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占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额的70%左右。
北京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产出成果丰硕。2008年,北京承担“863”项目1672项,支撑项目945项,“973”项目178项。承接了集成电路制造装备、重大新药创制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动一批科研成果产业化。目前北京已拥有超过350家外资研发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6家在北京设立了独立研究机构。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一批特色聚集区正在形成。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东城区四城区,四区共拥有资产6955.4亿元,占全市科技服务业总资产的72.69%。以海淀园为核心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在成为北京科技服务业的特色聚集区。
创新服务尚处产业低端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处在追赶的阶段,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竞争能力较弱。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在会议中指出,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创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升级,避免走入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做低端服务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服务科学和创新研究提供的知识、方法和工具的支撑。
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陈磊在会上提出北京现在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首先,体制机制改革滞后,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陈磊指出,目前,科研院所和高校仍是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且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北京科技服务业尤其是研发服务业领域主体中科研机构等事业性单位占相当大的比重,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滞后,一些院所转制企业仍然拥有大量非经营性资产,资产运作效率不高。同时,相关领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等机构内部激励制度尚不健全,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建设还有待深入,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有效激励,科研效率无法切实提高。而国有企业比重较大,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发展则相对较慢。
其次,内资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有待提升。“目前北京科技服务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适应市场需求、真正能够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高水平专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很缺乏,专业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另外,北京很少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较少,竞争力较弱。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总体竞争力不强,导致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受到诸多技术标准壁垒的困扰。”陈磊表示。
最后,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等发展环境。由于相关政策比较分散,界定口径不一,很多企业对扶持政策不了解,不能准确利用本企业可享受的政策,很多企业因政策申请流程烦琐而放弃申请相关政策。“北京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仍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尚显不足,在知识产权的申请、应用、推广服务及监控等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其他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陈磊建议。
优化科技服务环境
科技服务业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等各个领域,梳理这些政策不难发现,在科技服务业相关领域,存在相互重复或相近甚至是相互抵触的政策。
对此,陈磊建议,充分整合现有可行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职能部门的支持,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政策,为科技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融资环境上,应创新投融资模式,优化科技服务业融资环境。“完善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积极培育科技服务风险投资主体。”陈磊建议,对有发展前景的科技服务企业在合理范围内申请贷款,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一批金融创新产品,促进科技服务业贷款投放的增加,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与会专家指出,在人才培养上,应强化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科技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撑。应扭转以往重引进轻发展的人才理念,在着力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才的发展。做好目标定位,确定引进人才的重点和范围。引进人才坚持数量素质并重的原则,将“两高一低”(高学历、高级职称、低年龄)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重点吸纳研发服务业和设计服务业的人才。
科技服务业相关行业标准的建设,是促进科技服务业规划发展的关键。陈磊认为,政府应侧重市场环境的监管,从体制上提供保障。通过培育一批信用高、有规模、规范化的中介机构,以及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以便明确各行业的准入标准,防止行业过度竞争或者垄断的出现,维护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
此外,与会专家还建议北京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科技服务业国际化程度。北京市应将技术标准化工作提到战略的高度,并加大对技术标准化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如何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发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地扩充标准化经费来源,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来。
陈磊建议,在加强技术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应鼓励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一是尽量争取到与我国利益相关的国际标准的主持、起草和制定工作,组织我国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其中,力争将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二是广泛参与各种标准化组织对于其他国家标准的评议工作;三是在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中做出实质性表决,充分反映我国技术标准和企业的要求,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四是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申请技术专利,进而将专利转化为标准,增强话语权。
《科学时报》 (2010-8-18 B4 区域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