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雷洞天建奇勋 |
——记空气动力研究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 |



风洞,是开展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基础平台,被称为航空航天飞行器的摇篮。
在川西北大山深处,坐落着一片亚洲最大的风洞群。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飞船、长征火箭、歼十飞机等几乎所有飞行器,都曾在这里进行风洞试验。
与这片风洞群终年做伴的,是一群矢志国防、忠诚使命、甘守寂寞的气动人。空气动力学专家、总装某基地研究员王勋年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扎根深山27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0余项,探索掌握了13项具有重大科研应用价值的低速空气动力试验新技术,用青春和智慧为祖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风雷之歌。
为强军,情注歼十飞机20年
在国际空气动力学界,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航空航天技术的重要变革和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
在歼十飞机的研制进程中,王勋年和课题组用一次次的重大突破,推动歼十飞机风洞试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1985年,王勋年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就作为年轻科技干部中的佼佼者,参与歼十飞机低速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他主持的第一项试验任务,就是歼十飞机大迎角试验。大迎角飞行能力,能够使飞机快速爬升、灵活转弯,是歼十飞机先进性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研制部门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这项试验。开始很顺利,但一周后测量数据出错,试验进度受阻。歼十飞机总师三番五次催要结果,上级领导也不断督促,王勋年第一次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他在风洞里熬了几天几夜,苦思冥想,细心推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演练、排练,终于找到了原因。故障排除后,他带领课题组加班加点,按时把试验结果交给了研制单位。
凭着这股韧劲和干劲,1999年,年仅37岁的王勋年担任了歼十飞机低速气动研究项目的总负责人。
歼十飞机从论证设计到选型定型,再到试飞成功,王勋年带领课题组呕心沥血20年,反复试验5000多次,先后突破了歼十飞机大迎角、进气道、弹射座椅等五项关键试验技术,大大提升了我国低速风洞试验模拟能力和综合研究水平。2005年,歼十飞机低速气动问题风洞模拟与分析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勋年排名榜首。
为报国,亲手开启大飞机梦想之门
2007年3月19日,我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王勋年和他的课题组迅速领命——立刻投入开展大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
大飞机研制过程中,必须借助空气涡轮动力模拟器(TPS)装置进行风洞试验。TPS风洞试验,通俗地讲,就是把飞机模型装上发动机模型后进行试验。这类试验非常复杂,不仅需要保证TPS正常运转,还要测量模型上的气动力,因此需要研制大量的配套设备,如果从国外引进这些设备,不仅价格非常昂贵,而且技术上也受到很多限制。
研制的道路上,处处都是拦路虎。这些设备,有的只有一张国外的简单示意图,有的只在照片上见过,有的连啥样子都不知道。
王勋年带领课题组一步步摸索前进,经过反复论证、设计、加工、调试,终于研制成功了高精度流量控制单元、空气桥与天平组合体、监控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部配套设备,而所用经费还不到国外价格的五分之一。其中,高压空气流量控制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7年8月7日,王勋年主持研制的TPS全机模拟风洞试验获得成功,为大飞机风洞试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事业,淡泊名利几多奉献
王勋年所在单位地处川西北大山深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王勋年选择了这里,从未后悔过。
2001年,王勋年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外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其间,他与该大学一位知名教授合作,展现了相当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他也羡慕国外良好的科研条件,希望有机会来读博士。回国后,这位教授帮他联系好读博事宜,可提供全额奖学金,学校也寄来了录取通知书。那时的王勋年已是研究所总工程师,他面临两难的选择,一边是大量的科研试验任务,一边是令人心动的学习深造机会。但他忘不了组织把他从一个农村娃培养成为一名军队科技工作者;看着眼前的风洞,老一代气动人的深情嘱托仍然历历在目;想起国家事业的急需,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思来想去,他决意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试验工作中。他说,作为一名军人,我不能放弃我的事业,更不能放弃我的使命。
摄影/余江 撰文/魏勤彬 于杰
《科学时报》 (2010-8-18 A3 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