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巧玲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17 20:37:48
空间不足限制北京海淀创新发展
学者建议站在推进世界城市和全球科技中心建设角度探讨行政区划调整方向
 
□本报记者 张巧玲
 
以占北京市域面积仅2.53%的土地,其GDP却占北京市GDP总量的25%以上;辖区面积430平方公里,实际可用建设用地仅约100平方公里,其中尚有大量生态保护区和基本农田;若以平均每年征用开发1到2平方公里估计,不出20年海淀区将面临无地可建的窘境。
 
8月13日,由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海淀区行政区划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海淀区政府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地理学会等单位的专家为海淀区出谋划策,探讨如何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海淀区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应以大整合、大规划的宏观思维实现海淀新的大发展。”清华大学教授金笠铭认为。
 
金笠铭认为,海淀区对于实现北京市提出的建设“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城市、宜居城市、首善之区”,及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后提出“建设低碳生态之城”的战略发展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淀区不仅经济总量在全市领先,且已成为经济时代北京市核心竞争力的中流砥柱。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海淀区已初步建成以中关村西区及上地高新产业园为主的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区,并在有限的空间内汇聚了国内外领先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和清华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永丰科技园等高科技企业,发挥着引领北京及全国科技发展方向的作用。
 
然而,用地存量有限这一主要瓶颈,将使海淀区在未来很难实现更大跨越式的发展。加上空间布局失衡使城市难题雪上加霜,如交通紧张状况难以缓解;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中关村高科技产业核心区用地尤为紧张难有更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将导致海淀区的整体投资硬环境处于劣势,难以成为未来世界性组织及大企业的首选之地,也难以实现北京建成世界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此外,各种城市难题会导致相当多的年轻高素质人才难以在海淀区安家创业,也势必造成大量高端人才流失,大大削弱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后劲,将使不少高新企业面临适用人才断档、供不应求的尴尬境地。
 
金笠铭认为,为实现新的大发展,海淀区有赖于北京市进行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和整合以及产业发展上的创新与整合。
 
金笠铭建议,可围绕北京市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及已实施的10个新城规划进行调整构想,并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交通、科技、防灾和基础设施等多角度多学科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最终形成北京市未来空间发展战略及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保田同样认为,北京形成“中关村科技园一区十园”的格局后,海淀区的地域难以满足中关村高新企业发展的需求,弥补空间不足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向外发展的重要原因。
 
海淀区行政区划调整应以强化产业功能,突出区域特色,形成聚集效应,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行政区划的最终目的。
 
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卢耀荣则指出,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海淀区的发展遭遇暂时困难,又由于科技产业布局、整合和完善科技产业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新问题,海淀区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卢耀荣建议,一方面可考虑石景山区、丰台区和朝阳区的部分与海淀区作区划重整,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产业政策,包括保护技术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并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
 
北京市地理学会理事王湘则建议,应突出海淀区特色,充分发挥其对北京西部地区的带动功能。在北京市的层面上,强化海淀区的科研、教育、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职能。由于海淀区可供开发的城市用地空间有限,也成为继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海淀区乃至北京西部的发展应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发挥资源潜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
 
海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李云飞在谈到行政区划问题时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只是一种形式,最后应落实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上。研究行政区划问题,一定要与体制机制、政策结合起来,站在推进世界城市和全球科技中心建设的角度探讨行政区划调整方向的问题。
 
“要把中关村应有潜力变为现有优势,这样有创新力的企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诞生,从而使中关村的创新力不断提升。”李云飞指出。
 
《科学时报》 (2010-8-18 A2 要闻)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