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第11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省部联席会议暨现场会上获悉,经过10年不懈努力,山西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已完成治理任务1300余万亩,使晋北风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启动时,晋北沙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2%,林草覆盖率不足16%;如今分别有望提升到25%和30%以上。工程项目区的13个县市(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2000年的1757元提高到2009年的4110元,翻了一倍多。
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2次超强沙尘暴,京津和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受其害。国家当年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重点工程,拉开了治理风沙危害的序幕。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是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而晋北风沙区作为京津三大风沙源之一,无疑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区域。整个工程建设区东西宽230公里,南北长300公里,工程区总面积达3087万亩。
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规划、科学治理、科学实施,制定出“五带六区”区域化大规模综合治理的方针。“五带”即外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大运公路、北同蒲铁路两侧绿色走廊防护林带,京包铁路防风固沙护路林带,桑干河沿线护岸林带,滹沱河两岸生态经济林带;“六区”是指天阳盆地边山峪口防风固沙综合治理工程区,龙首山防风固沙工程治理区,御河流域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金沙滩生态防护林工程区,恒山、洪涛山、采凉山及云中山飞封工程区和国家级文物景点保护治理区。该规划使山西省各地开展大规模治理得到合理布局和有效衔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防风固沙生态屏障体系。
为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各工程县区和林场充分依靠科技项目,强化科技支撑。10年来,工程区在苗木培育、干石山地造林、农田林网、盐碱地改造和根宝蘸根造林等方面,共完成科技支撑项目20多项,示范面积达到20多万亩。在工程实施中,把林业工程、水利工程和草地治理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使“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增收”的双赢目标得以实现。10年间,工程区仅草地治理就完成200余万亩,在有效遏制地表起沙的同时,为大规模推广舍饲养殖提供了丰厚的饲草资源,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采访中,被群众称为“造林书记”的朔州市市委书记田喜荣说,我们把防沙治沙、植树种草、恢复生态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绿色转型的破题之举,经过几年大干,全市林地面积达到536.2万亩,绿化率达到24.8%,如朔城区推广的灌草“6+1”模式,不仅当年就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也确保了长期生态功能。田喜荣还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晋北大地一定会成为生态美好、人民富裕的塞外明珠,“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程春生)
《科学时报》 (2010-8-18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