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亟待“抱团”发展
京津冀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力量雄厚,三地在中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研发生产销售领域互有优势,在医药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缺乏深层次、高水平的互动合作。由于体制原因,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企业“科技创新难”和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投入重复、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仍有发生,制约着京津冀三地技术资源条件共享、发展合力的形成、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化的迅速推进。
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要迅速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在思维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手段上不断创新突破。冲破行政区域的思维壁垒,强化京津冀都市圈意识;变以画地为牢的各自为战为以利益为纽带优势互补的跨区域“抱团”合作;变以行政为篱笆的地域服务为围绕加快形成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迅速实现产业化的区域服务。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建国近日对媒体表述。
德州生物产业需应对同质化难题
不仅现在有这种问题,其实之前我就发现了这个情况。前几年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得非常快,不过很多新上报的项目,无论是原料还是最终产品都没有什么区分。现在德州的功能糖产量能占到国内的80%,这是一个机遇,说明这个产业发展得很好,在国内占据优势。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市场空间有一定的限度。你要想让这个产业发展得更好,除了相关企业本身的壮大外,还需要产业内部的各方面的平衡。
——德州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侯生杰对媒体说。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生物农业产业战略性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努力实现生物农业产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建立健全生物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转化一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值和效益显著、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培育出50家市场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现代生物农业企业,10个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农业生物产业基地;到2020年,生物农业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000亿元,将占到我国GDP比重1%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最近撰文称。
全球并没有发现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
近十几年来,全球并没有发现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可以肯定,将来也不会出现问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政府都对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实行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截止到2009年底,农业部已发布了62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为了实行严格的安全评价、标识、生产加工许可、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经营许可和进口审批等分级管理制度,我国自1982年起连续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10部管理法规,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及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及监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近日对媒体表述。
《科学时报》 (2010-8-16 B1 中国生物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