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沈小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4 20:58:1
透过电影看文化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美]约翰·贝尔顿著,米静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59.00元
 
□沈小风
 
两年前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带来了一个多少有点幸灾乐祸的论调,那就是“美国衰落论”。但是话音未落,美国就已经开始振作起来了。《阿凡达》的出现算是给恢复中的美国作了一个完美的注脚。一个“垂死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电影,它的全球票房很难像打了鸡血一样一路飙升。其实,熟悉美国那些事的人都知道,这个“垂死的资本主义”国家垂而不死已经好几次了。而熟悉美国电影那些事的人也知道,《阿凡达》的出现不大可能是好莱坞的回光返照,而更像是好莱坞的又一个起点。
 
就像是为了配合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和美国电影,《美国电影美国文化》这本书选择从美国文化的角度来介绍美国电影的历史演变。电影本来是用来娱乐的,但一旦上升到历史的高度就显得有点复杂了。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编撰一本电影艺术史;从电影事业的角度出发,也可以编撰一部电影事业史。而这本书是从美国电影和美国文化的关系出发,则大致可以归类为电影文化史了。在电影艺术史里,我们知道了让电影从街头杂耍上升到艺术殿堂的美国人格里菲斯。在电影事业史里,我们了解了几乎等于造钱机器的好莱坞大制片厂和它的运作模式。看了这本书后才清楚,其实格里菲斯的选择也是美国文化的选择,大制片厂的模式也基本上是美国商业的主流模式,美国电影的形式、风格和传统,无不深深地打上了美国历史与美国文化的烙印。
 
美国有垂而不死的经历,美国电影也有过不下日子的时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电影经历过的最惨淡的一段时光,之后它才由举步维艰的旧好莱坞阶段跨上了新好莱坞的康庄大道。按照一般的电影史的介绍,新旧好莱坞的交替和五六十年代电视在美国家庭的普及不无关系。而《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的作者看来,电视的普及其实只是一个最容易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和后来的电视的急剧增长相比,五六十年代电视在发展初期的增长还是非常温和的。导致美国人不进电影院的深层原因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财富增加的美国人更愿意采取如户外、园艺这些积极主动的娱乐,而放弃了看电影式的被动娱乐。至于后来不得不因时而变的新好莱坞,它形成的自由、灵活,甚至反叛的风格,则是和肯尼迪执政、越南战争、反传统风潮这些和美国社会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息息相关。
 
所以,了解了美国文化,也就明白了美国电影完全可以作为美国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参照读本,熟悉了美国电影,也就明白所谓“《阿凡达》是一个关于外星球的钉子户的故事”完全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调侃。《阿凡达》和其他好莱坞电影一样,它仍然发散着美国文化的气息和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阿凡达》更像是一部外星版的《与狼共舞》,它把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太空中发扬光大,或者是一部森林版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它仍然是以西方人的绝对领导来反抗外来暴政。
 
可能是得益于对美国电影和美国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得益于它的通俗易懂,《美国电影美国文化》这部电影史也是美国高校影视文化课程的一本重点教材。其实,这本书也提到了美国高校的影视教育的状况。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类课程已经普遍走入美国的高校,给美国电影培养了众多的年轻观众,也培养出了像科波拉、斯科西斯、卢卡斯、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导演。很显然,这批导演是没有机会采用晚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这本教材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拍出优秀的作品。数十年以后,电影课在高校普及的情况在中国也出现了,也有了众多像《美国电影美国文化》一样充满着新观念、新方法的教材。即便有了这些条件,不过还是可以肯定,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无法孕育出能够拍摄《阿凡达》式影片的导演,但却可以培养出更多懂电影的年轻观众。
 
《科学时报》 (2010-8-5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