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刘茜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定价:28.00元



▲主角北京天文馆创始人之一、著名天文科普活动家李元,还有梳羊角辫的小姑娘、小胖、戴眼镜的小男孩。
《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的主角是北京天文馆创始人之一、著名天文科普活动家李元,还有梳羊角辫的小姑娘、小胖、戴眼镜的小男孩。在作者刘茜的笔下,李元在这趟“旅行”中化身为“到宇宙旅游”旅行社的导游,为3位小朋友讲解天文知识。
□本报记者 杨新美
李元爷爷带你畅游星空
在天文馆的天象表演厅里,银发苍苍的李元爷爷带着小朋友们来了趟真正的宇宙旅行。“参加旅行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呀?”“天上的星星都一样吗?如果都是一样的,这趟旅行多没意思。”“这次旅行打算走多远?”小朋友们围在李元爷爷身边七嘴八舌地问着自己心中的疑惑。要释疑解惑,李元爷爷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嗖”的一声开启了宇宙之旅……
上述的场景是中国科协科普专项资助、北京市科普专项资助出版的《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一书中开篇的一幕。在作者刘茜的笔下,一个个散落的“珍珠”——天文知识被宇宙旅行这条“线”串成一串。在这串大小不一的珍珠链里,我们知道星星“眨眼睛”的原理是隔在星星和我们之间的地球大气在流动,造成这种视觉效果。悬挂于空中的恒星各自穿着不同颜色的外衣,有的是红色,有的是橙色,有的是蓝色,因为星星们各自的温度不同,它们按照蓝白黄橙红的顺序,温度越高的星星越蓝,温度越低越红。
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里,在李元爷爷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四季星空,冬天星空里最亮的星座是骄傲的“猎人”——猎户座,夏夜里的空中“霸主”——天蝎座;还了解到更多有趣的事情,天王星是躺在轨道上自转的行星,就像一个滚动着的皮球,而与天王星外形相似的海王星,是唯一一颗先有数学方法计算出位置、再通过有计划的观测来找到的行星,因此也得到“笔头上的行星”这一绰号。
“在所有章节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太阳系大家庭’。”刘茜坦言,在这章节及时更新了一些天文知识,如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会上才被提出来的冥王星的“户口问题”也被写入,还对太阳系里其他小天体的分类进行了详细解说,同时针对人们对太阳系中常有的误解进行了澄清。
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曾说过,星空仿佛是一本经常翻开着的大书,谁懂得阅读,谁就感到十分有趣。而刘茜笔下《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只是本薄薄的小册子,无论你是否懂“星空”,你都能找到属于你的乐趣。来吧,经常翻开它吧!
神秘却不深奥
《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看的基础科普书。“要让读者们被天文学的神秘深深地吸引住,并把好奇心转变为钻研和探索的精神,而不是被其深奥的知识吓得无影无踪。”这是刘茜在写《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这本书时的想法。她做到了。该书的责编范春萍说,本书可以看做是有角色的虚拟旅行,有时空穿越,有虚拟中的身临其境,使读者有现场感,更能加深其对星空、宇宙、地球及人类社会关系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读者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采取这种游记的形式撰写科普书的灵感,是来自于北京天文馆的开馆名牌节目——《到宇宙去旅行》。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天文馆成立后,李元成为了天文馆第一任讲解员和编导,而《到宇宙去旅行》就是出自李元之手,其以通俗、形象、幽默著称,久演不衰。刘茜到天文馆当编导时,第一个揣摩学习的范本便是《到宇宙去旅行》。于是,此次刘茜对应着这一备受观众欢迎的25分钟节目的框架撰写这本书,设立虚拟场景——让李元爷爷带领小朋友游星空,在传输天文学知识中有趣味横生的对白,有形象生动的场景描写,图文并茂,让读者阅读时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而《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与2002年由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根据同名节目撰写的《到宇宙去旅行》一书迥然不同。《到宇宙去旅行》是李元一个人的独白,用他的科普风格讲述着天文知识。而在《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中,刘茜针对青少年量身设计的对话和提问,将要讲的道理安排在小问题里,并用代入法,这本书中小朋友的性格设定尽量比较典型,让读者在书中能找到比较接近自己的一个身份,能产生共鸣。
“星空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谜团,讲解星空的图书也永远为一代一代的读者所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解?讲解到什么程度?不同图书策划者会有不同的选择。”范春萍说。由于光污染,现代的城市少年儿童已经不太能理解星空的样子了。于是就光污染这一“导火索”引出天文学知识,让书中的李元爷爷这一角色给大家讲明白这个道理,再带着大家到没有光污染的深山中,再到离开大气层的太空中去看星空,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讲解有针对性,有趣,适合小读者的阅读特点。
而这一点与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十万个为什么》颇为相似,但《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并非只解答了为什么,还有是什么、怎么样。如北极星并非指的是一颗星星,而是指离北极最近的星星,是由不同的星星轮流担任这一职责。
刘茜说,《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对话自己都念过,场景性比较强,是一本适合家长读给孩子听的书,甚至孩子们可以根据这本书自己编成舞台剧。
换位思考做科普
在李元为《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写的序言中,得知这本仅有100多页的小书诞生却不容易,花费了4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其中主要就是在作者的选择和磨合方面费尽周折后,最终找到了北京天文馆编导刘茜。
刘茜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就进入了北京天文馆,撰写并编译过多种天象节目剧本、科普文章和科普书籍。白天刘茜专心于天文馆的工作,因此,她总是晚上或周末在家写书,虽然占用了几乎所有休息时间,但依旧很开心。终于在几个月之内,给出了书稿。
范春萍说:“很多人都觉得科普书简单,看他人写成了的好科普书也不觉得有难度,但真能把科普书写得通俗易懂、鲜活有趣却是相当难的一件事,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作者并不多。”
的确,写科普书不容易,在刘茜看来写天文科普书更是难上加难。“写这种基础天文科普书是一项很有挑战性,又蛮好玩的工作。”刘茜说,天文书不好写是因为天文学涉及的概念多数很抽象,多数知识也与人们的生活不是休戚相关,甚至有的与生活的常识“相左”。向青少年读者介绍天文学知识更感棘手,因此为了将内容表现得生动活泼有趣,她也可谓是绞尽脑汁。
因此,在涉及艰深的天文学知识时,刘茜尽量用短句表述,在写作的同时进行了换位思考。经常是自己写完一个部分后,将自己置身于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回忆自己初中时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否理解其文字,再去大声地读一遍。比如通常说木星的质量是1898.7×1027公斤,而在谈到木星的质量时,刘茜并非直接说出这个难以记住的数字,而是形象地说“它的质量是其他所有行星加起来的两倍多,是地球的300多倍,肚子里装得下1000多个地球”;说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时,她将其比喻成了我们人类的安全带。
“认知心理学上指出,即便是很简单的理论,用艰深晦涩的语句去表述,读者也可能难以理解,或出现误解的情况。这是我国科普工作者地一个障碍,还有待大家有意识地去克服它。”刘茜说。
《科学时报》 (2010-8-5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