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邦
《法制晚报》8月3日报道:近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今年将在全国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
教育部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自然是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可否认,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确有待加强,但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则大有探讨的必要。
近年来,在一些人的鼓噪之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一场所谓的“国学热”沸沸扬扬。君不见,从蓬头稚子咿咿呀呀地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到央视《百家讲坛》上专家学者谈经论史红遍神州;从此前媒体渲染攻打伊拉克的美军将士人手一册《孙子兵法》,到无数“儒商”纷纷坐进大学“国学班”的课堂,诸如此类的热闹场面,已经大有将传统文化随着中华复兴发扬光大之势。
当然,但凡热衷于弘扬传统文化者,应该都是学养深厚的饱学之士,自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肇始于先秦诸子百家。不过,他们也肯定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先秦诸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思想的“黄金时代”之后,后世子孙就沉迷于“义理、考据、辞章”之中,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成了古代读书人的主业,而创造性则日益式微,其结果是关于经典的注疏考证著作汗牛充栋,而鲜有独立思想创见。今天既然重视“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我们不禁要问,在创造性精神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热衷于弘扬所谓的“国学”,是倡导学生的独创精神,还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追求?
纵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不能不承认,引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是五四时期高举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面大旗。想当初,熟谙《孙子兵法》的清军将士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四书五经烂熟于胸的晚清君臣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而应对无措,足以说明单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使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而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
今天,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需要拿出眼光和智慧来认真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便以为儒家经典足以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切问题;认为美国在对伊拉克战争中从将军到士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便觉得《孙子兵法》足以指导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认为《易经》是传统文化中智慧的结晶,便容不得杨振宁先生对《易经》的批评,凡此种种,看似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可能造成误事误国的后果。
纵观先秦诸子,从孔子、墨子到老子,虽然当时和后世皆尊之为圣贤,但其倡导的眼光向后转寻找文化血脉的“救世良方”,既不能医治当时的“世风日下”,也不被后世贤达接受;倒是商鞅的变法图强之举,成就了强大的秦帝国,最终成就了统一六国的霸业。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商汤王铭刻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还是江泽民提倡的“与时俱进”,都昭示了一个真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看。
虽然当前的“国学”高举热爱传统文化的大旗,但不能不指出,这种“远追尧舜,近慕汉唐”式的思想,其实是缺乏创造性的冒险冲动,也是思想自我封闭的冒险之举。就今日中国的现实而言,革新图强,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依旧是一个重要而且是无法回避的议题。认为“国学”能够“内圣开出新外王”,以“向后转”的姿态来应对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种近乎“驼鸟主义”的行为。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口号下,我们的人文教育谈“传统文化”多了,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少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到底是应该向前看,还是应该向后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万载县黄茅中学)
《科学时报》 (2010-8-4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