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吕廷钢 谭国臣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 21:36:21
名师会聚的胶东公学

罗竹风

迟剑敏

姜守迁

 
曹漫之
 
□吕廷钢 谭国臣
 
鲁东大学在胶东公学发展阶段(1938年夏至1948年春),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10年,培养了6000多名革命干部,成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创办较早,培养学生较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
 
办学伊始,胶东公学以“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宗旨,与莱阳乡师一脉相承地把会聚“传道授业解惑”的名师作为首要任务。胶东公学校长、时任八路军胶东北海区保安司令兼政治委员曹漫之发布命令,抽调军队里从正规大学毕业的优秀者和莱阳二乡师的部分教师一起到校任教。赵野民、罗竹风、王卓青、苏振民、阎仲容、于大申、迟剑敏、姜守迁、李国屏等个个都是革命队伍中之翘楚。其时,胶东公学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准都堪称一流。
 
曹漫之
 
曹漫之,原名曹元鹏,山东荣成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荣成县支部书记。1936年,在荣成与李耀文一起组织了“青年剧团”,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血洒卢沟桥》、《流亡三部曲》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1937年七七事变后,曹漫之任中共荣成临时县委书记。1938年1月,曹漫之参与发动了威海起义,之后又与李耀文、林乎加等发动了埠柳乡校起义。1938年2月,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在雷神庙战斗中牺牲后,曹漫之代理书记职务兼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胶东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黄县成立,这是山东省创建的第一个专区级抗日民主政权,曹漫之任专员兼黄县县长,并任胶东北海区保安司令员兼政委。胶东公学在黄县成立后,为利于开展工作,曹漫之亲自担任校长并深入课堂讲课。
 
1948年,曹漫之调往中共中央华东局,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淮海前线总前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主持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三大公约、七项守则》和《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入城守则公告》等文件。上海解放时,解放军进入上海市区不入民宅、露宿街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至今传为佳话。
 
上海解放后,曹漫之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务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以后又任中共上海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第一副秘书长兼民政局局长、市人民政府区政指导处处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
 
1952年,在“三反” 运动中,曹漫之被以“浪费国家财物”等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调离上海市委。这时曹漫之正值盛年,但他既没有抱怨组织,也没有消沉。他说:“我对党问心无愧,党分配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此后他在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法学27年,为党培养了大批法学人才和政法干部。1979年,中共上海市委“同意撤销1952年对曹漫之同志的处分决定,恢复曹漫之同志的政治名誉和党籍”。此后,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兼法制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法学》杂志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顾问等职。
 
姜守迁
 
姜守迁,原名姜春年,字受倩、寿千、寿迁。山东平度人。青年时代,姜守迁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作为山东省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联和各界救国联合会议。后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28年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吉林、山东的多所著名中等学校。1937年春,受吴伯箫校长之聘,担任莱阳乡师教务主任,并兼国文教员。
 
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帮助乔天华、罗竹风同志为平度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筹措枪支。其后姜守迁曾任我党领导下的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长、胶东行政公署行政委员,胶东区参议会驻会常委等职。1945年2月到任胶东公学校长。他信念坚定,在条件极端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办学。在姜守迁同志任职的四年期间,“胶公”为胶东战场培养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和急需人才。1948年,省城解放,随军进入济南。后担任济南市文管会委员,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接管和保护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历任济南一中、二中校长和济南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后任济南博物馆馆长。是济南市一至四届人大代表、一至三届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姜守迁的古文根底深厚,擅长书法,尤以汉隶见长,在济南等地留有多处其作品的刻石;隶书作品曾获全国书法比赛大奖,曾在日本和香港展出。姜守迁还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他一生重收藏,其藏品涉猎门类繁多且藏品颇丰,尤以藏砚为最,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将在北师大读书聆听鲁迅先生讲义时收藏的《中国小说史略》讲义捐赠“鲁迅纪念馆”,他收藏的北师大的“同学录”是北师大现存校史资料中仅有的。60年代后期,济南市征集文物,姜守迁捐献的抗战时期胶东根据地发行的饭票、货币、报纸,以及他在胶东公学任校长时的胸章、公章等,都已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姜守迁生前曾多次向博物馆捐赠他收藏的珍贵文物,并嘱其夫人及子女,在其逝后将古砚10方、名人墨迹4件、碑帖11种、书籍36种120册等悉数捐献给济南市博物馆。
 
姜守迁是山东济南最早的文物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对碑帖、拓片、名人字画、古籍版本等文物鉴定都具极高权威性。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博物馆事业,在筹建济南市博物馆、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建立李清照、辛弃疾纪念堂、收集民间流散文物等工作中,不顾花甲高龄,倾其全力,使古城济南的博物馆事业步入黄金时代,为保存发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迟剑敏
 
迟剑敏,原名迟受义,笔名天刑。山东蓬莱人。1927年入黄县崇实中学读高中,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经常深入工厂和农村发表演讲,唤起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193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积极参加了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学生运动。1934年毕业,留在北师大第一附小任教员。他积极向学生讲述爱国主义思想,并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他还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儿童读物研究》、《儿童读物论文引导》等文章,分别发表在《师大月刊》和《文化与教育》等刊物上。在这期间,他加入了“民先”组织和左翼作家联盟,负责北京“左联”儿童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5年,迟剑敏到山东省立益都师范学校任教,由于他在教育研究上造诣颇深,倍受教育界重视,曾被多家进步教育刊物聘为特约撰稿人。他先后出版了《我和孩子们》、《小石头的故事》、《体罚问题》、《民间故事集》等专著,在青少年中颇有影响。1937年七七事变后迟剑敏回到蓬莱,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发展“民先”组织,鼓动民众团结抗战,并与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取得联系,积极参与发动蓬莱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3月,中共蓬莱县委派迟剑敏负责创办以培养革命后备力量为主要任务的抗日中学,在这期间,迟剑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中学停办后,迟剑敏根据中共北海地委的指示筹建了抗战日报社,并担任社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克服各种困难,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与日伪军巧妙周旋,使《抗战日报》能及时同群众见面。1938年9月,迟剑敏调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政治部文化俱乐部主任,同年10月调到胶东军政干校讲授哲学,12月调任蓬莱中学校长。1939年10月,以蓬莱中学为基础创立蓬(莱)黄(县)联中,迟剑敏任教导主任。1941年,任胶东公学教务科长,并亲自为学生授课。迟剑敏讲课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妙趣横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1942年冬,侵华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包围了迟剑敏所在的村子。他的一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平时行军总骑一匹骡子。这次敌人扫荡,他不能同大家一起行动,在海边一条小船下藏着,不幸被敌人发现,也被围在其中。敌人将群众赶到广场上,对群众进行严刑拷打,威逼群众交出八路军,为救护群众,迟剑敏挺身而出,高喊:“住手!我就是八路!”敌人像恶狼一样向他扑去,疯狂地拷打逼问,迟剑敏始终没有暴露半点机密。敌人把迟剑敏的双手捆住,拴在马上,打马狂奔至数里外,鬼子下马看到他还活着,遂拔出刀向他砍去。迟剑敏牺牲时,年仅34岁。
 
罗竹风
 
罗竹风,山东平度人。小学毕业后,1929年去北平,先入大同中学,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7年抗战爆发后,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的号召,投笔从戎,回原籍平度,与乔天华一起,组织起平度最早的抗日武装。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胶东公学成立后,成为其第一批教师。
 
从上世纪30年代起,罗竹风积极推广拉丁化新文字,从事大众语研究。抗战期间,在胶东地区22个县主持推行新文字。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领导职务。1986年后,历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长、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领导开展了文字改革、简化字、汉语拼音、普通话等工作的立法、宣传、推广、应用,有力地加强了全社会的用语规范。主要著述有《猛烈开展新文字运动》、《从新文字的理论到实际》、《论文学中的语言问题》、《文字改革的任务应当提到一个更高的战略角度来考虑》、《谈文风》、《我的语言观》、《语文漫谈》等。
 
辞书编纂是罗竹风一生中为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主要工作。自1958年负责《辞海》修订编纂工作起,历任《辞海》常务副主编、《汉语大词典》主编、《中国人名大词典》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主编等。《辞海》修订编纂工作开展的数十年间,虽主编几易其人,但罗竹风作为具体主持编纂工作的副主编迄无变化 。
 
主编《汉语大词典》,是罗竹风从事辞书编纂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在《汉语大词典》编纂的十数年间,罗竹风为组织、领导《汉语大词典》编纂出版工作,殚精竭虑,辛勤筹划。《汉语大词典》被誉为“我国辞书史上的典范,堪称中国之最”,“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一部中文词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世界权威的工具书之一。
 
罗竹风为我国的宗教工作不懈奋斗了四十余个春秋,全面贯彻了党的宗教政策。自1951年起,先后担任华东文委宗教事务处处长、上海市政府宗教事务处处长、上海宗教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等。在任期间,积极推进基督教走“三自爱国运动”道路,建立爱国宗教组织,组织整修了浙江杭州灵隐寺和上海玉佛寺等宗教活动场所,引导广大宗教徒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1979年,出席全国首次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当选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并出任全国宗教学科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1983年,担任《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主编。该书出版后,先后被译成英文和日文,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后又主编了《宗教通史简编》、《宗教经籍选编》等。
 
罗竹风一生多磨难,多次受到迫害打击,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身心遭受摧残,但始终对党的事业一片忠心,百折不挠。彻底平反之后,他却从不对人提起这些往事,对曾打击、关押、攻击他的人,不计前嫌,让人由衷赞叹他的宽大胸怀。
 

《科学时报》 (2010-8-3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