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包晓凤 龙九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2 5:24:47
李哲:创造需求最重要

 
□本报记者包晓凤 龙九尊
 
近日,围绕“生物产业的经济地位、产业水平、体制障碍、产业布局、基地功能”等众多紧迫问题,记者采访了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哲博士。
 
《中国生物产业》:有专家称,在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与国际差距最小,您掌握的情况是否如此?
 
李哲:这个领域非常广泛,生物产品成千上万,要进行整体的比较比较困难。但我感觉和国际上差距不是很近。从研究角度,我们一些实验室的研发水平、研发能力可能和国外差得不多,但是产业技术水平方面跟国外差得非常大。比如说生物医药、生物育种领域,多少个专利是被跨国公司控制的?生物医药这块,我们刚作了数据统计分析,生物医药的出口能力是非常低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能否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生物产业》:有人认为,现在科研创新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转基因市场准入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滞后,严重束缚了生物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哲:从产品的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来看,都认为存在一些体制障碍。但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我认为创造需求是最重要的。至于体制性的问题多少会存在一些。
 
但体制性的问题很复杂,不是哪方面谁正确、谁不正确那么简单的事儿。例如我们的重大专项正在跟有关部门协商——“重大新药审批的绿色通道”途径,一方面,我们希望加快医药审批,能快速促进医药成果转化变成产品;另一方面,对于医药管理部门来说,它必须保证医药的安全性和质量。目前解决方法就是沟通、衔接、协调,更多理解对方的需求。
 
《中国生物产业》:目前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发展比较快、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相对慢,我们在产业类型上该怎样布局?怎样促进生物环保等领域的发展?
 
李哲:我们可以这样想,电脑发展得快、手机发展得慢,那它发展慢就慢呗,因为它那时没有需求,一旦需求被释放出来,自然就发展起来了。不应该说电脑快了,手机也必须加快。
 
第一个是需求、第二个是技术是否经济适用。比如现在纤维素乙醇的第二代生物燃料,即使现在通过一些新酶的研发能造出来,如果成本很高,谁会用呢?还有新能源汽车,如果政府不补贴,谁会用呢?这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中国生物产业》:我们现在拥有22家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这些基地能否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地?
 
李哲:由政府投资推动的基地,作为一个大众化消费的商品,资本是最理性的。如果没有好的市场和需求,政府再怎么努力,怎么会产生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经济增长点呢?政府应该做的是提供环境和配套设施、优惠政策等。在规划中,这些对政府有约束力,之后企业有多少家入驻、新增GDP多少,这是市场衍发的结果。政府的规划只能对这些东西作一个预期。
 
《中国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是支柱、主导,还是别的?
 
李哲:由于它是一个新产业,要判断它是支柱、先导还是引领产业,现在很难。比如统计口径问题,咱们国家生物医药的统计渠道就是高技术产业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当年加总产值是770多亿元,但是在2009年天津国际生物技术大会上,大会公布生物医药产业是8600多亿元,差10倍之多。现在我们的统计口径连生物医药都反映不了,更不用说生物产业。
 
一般从理论上说,工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的产业可以作为支柱产业。比如说石油、能源、汽车,它的产业链比较长,就业容纳量比较大,但是不一定是高技术产业。还有一类是先导产业,比如说信息、网络,它成长之前规模可能不大,但有带动性、创造性,能带动经济增长。生物产业可能具备这两者的共同特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已经成为共识。
 
《科学时报》 (2010-8-2 B4 企业·合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