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包晓凤 龙九尊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2家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政府希望这些散布全国的星星之火,最终将中国生物产业燃成燎原之势。
著名经济学者、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永安接受采访时说,在国家主导推动的产业聚集中,一定要让产业内部的运行机制运行起来。
谨防“拉郎配”
所谓的产业集群就是由有产业链联系的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它会形成规模经济、区域品牌、创新和资源信息的共享,目前已上升为衡量区域经济特色和亮点的标志。
张永安说,目前国内集群的形成有两类。一类是自发形成,另一类由政府主导形成——也就是根据时下中国盛行的区域经济规划形成的。
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江浙一带较为多见,例如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它形成的机理较为简单:一些核心企业在该区域建厂,它带动了供应、销售、服务等行业链条的形成,最终形成产业集群。
而目前,政府主导形成的产业集群逐渐成为集群的主体。“例如政府把这儿设为光机电一体化集群,设完之后就对光机电类的企业招商引资,然后提供配套政策、服务。给它前期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另外,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它使人们无形中形成一个共识:如果政府要发展哪个领域,企业可能就蜂拥而上。体制的力量在推动产业的聚集。
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不是自发、按产业形成的过程,产业基地可能面临着引资金额、增长率等考核压力,导致与产业关系不大的产业被拉拢进来。
“也就是有‘拉郎配’的形式在里头。”张永安说。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严重依赖于区域经济规划,如果规划做得潦草——这在中国并不稀奇,将会面临很难堪的收场。
“一个项目的前景可能有问题,但是政府硬要投资拉动,它还是能够起来的。”张永安说,但是这将留下后患。
需运行自身动力机制
但是,不争的事实是,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很容易在几年内形成。张永安说,作为政府规划的集群,最重要的是优惠政策、政府主导的引资、配套的支持——比如人才和服务配套。
张永安说,生物产业就是如此,各区域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在全国有影响了,国家可能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支持。”
他说,政府形成的产业集群有一些机制和规律需要去把握。
首先,产业规划必须是根据区域资源的优势、发展的优势制定的。其次,政府对一个新产业扶持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规模以后,此时需要产业内部的运行机制运行起来。
“就是说有外部投资进入了,政府就应该逐步撤出,让产业发展自身的动力机制发挥作用,这样产业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张永安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规划是不是认真制定的?第二个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让自身动力机制运行起来。“这是政府在发展生物产业,引导产业集群时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问题。”
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很多省区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做出来了,这些规划看来基本上大同小异。” 张永安说,很多省区都将生物产业作为本区域的支柱产业予以培育,而没有十分认真地研究本区域的资源优势与发展优势是否该发展生物产业。
而一个区域要成为某种特定产业的聚集地,张永安说,主要取决于该区域整体的技术水平,还有区域的人才、创新资源、产业的服务体系是否达到一定水平,这些是产业集群的几个核心要素。
张永安介绍说,产业集群分为几个阶段。最初是一些核心企业在某一区域建厂,围绕它产生了众多的供应商,他们形成了交易关系。通过长期的合作,他们在某些方面合作创新,两者形成创新关系。进而,这些供应商最后也会形成一个上下游的供应链,成为一个次中心,再进一步发展就形成创新网络和创新体系——此时创新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
“了解整个创新网络、集群网络形成机制后,我们的政策要符合市场运作的规律。这样我们的产业集群会发展得很快。”张永安表示。
《科学时报》 (2010-8-2 B4 企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