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的“冰立方”。(图片提供:Forest Banks/NSF)
其实只需再等上1年,科学家们便可以亲手为“冰立方”剪裁了。
但是焦急的研究人员早已迫不及待地用这些尚未完工的探测器寻找来自外太空的不同类型的粒子了——你可以称它们为宇宙射线,多是由高能质子以及源自宇宙的氦核构成。
这里所说的“冰立方”是由深深埋藏于南极冰原下的一组探测器构成的微中子天文台。
当宇宙射线或微中子同物质发生碰撞后,它们都会产生一种相同的微粒——介子,而后者正是“冰立方”被设计用来探测的目的所在。
然而,只有微中子才能够穿透地球。
因此来自冰面之下的介子一定是微中子与冰体碰撞后形成的产物;反之,大多数地表以上的介子则是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碰撞后得到的。
美国麦迪逊市威斯康星大学的R. Abbasi联合全球42家科研机构的多位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利用“冰立方”研究了一个为时甚久的谜: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的分布在南方天空是否也是不均衡的——就像科学家之前在北方天空观测到的一样。
事实上,研究人员注意到,“冰立方”的观测结果表明,到达某一局部天空的宇宙射线的数量是不成比例的。然而造成这种宇宙射线分配不同比例的原因却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研究人员在8月份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群芳 译自www.science.com,8月1日)
《科学时报》 (2010-8-2 A4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