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许民彤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30 6:12:50
请珍视我们的汉字
 
■许民彤
 
如今,编辑手机短信、在电脑上打字正在取代汉字复杂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竟不知从何下笔……
 
大洋网曾作过调查,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正在疏远手写文字,网络写手和“80后”作家自不用说,慕容雪村、当年明月、鬼马星这些网上出名的作家都是一直在用电脑写作。在高校,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利用电脑撰写论文。上班族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开电脑,登录MSN、收发邮件,办公中的多数事情都可通过网络、电话或传真解决,需要手写的时候已越来越少。现在,对中小学生来说,字帖学习书写汉字早已让位于奥数、英语的补习课程。大洋网的调查表明,高达80%的受访者有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更有近50%的人承认“有些字怎么也想不起来”。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的调查也表明,83%的人曾经“提笔忘字”。
 
现在,电脑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诱发了疾病,不少白领因工作中文字处理多使用电脑,用笔越来越少,时间一久竟出现了废用性障碍,即“电脑失写症”。另外,手机也是人们放弃手写汉字的一个原因,打电话,发短信,基本可以解决信息沟通问题,现在,已经很少人还会手写家书,又有多少年轻人会手写情书呢?
 
很多不同阶层的人,正在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但是,不少的人尤其是网络青年,对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却是得心应手,成为他们的主要的书写方式。“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或许再熟悉不过,而大部分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这种用法在网络上早已流行多年,但这只是目前汉语、汉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一次全国性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座谈会上,有关语言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重点指出了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网络语言泛滥,汉字书写为吸引眼球求奇求怪的种种现象……
 
面对中国汉字存在的这些危机现象,有的文化批评者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人的一切情感,都藏匿在小小的方块字中,如今却在电脑和手机的冲击下面临危机,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取代,当写日记变为写博客……长此以往,汉字会消亡吗?
 
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曾经指出:我们在当代图像、印刷品泛滥之下正在失去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语言的异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现象。观照当下技术生活领域、文化领域、娱乐生活领域乃至新闻生活领域,这位西方文化批评家的深刻洞察,似乎正是对此而说。
 
今天,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是否说明我们的语言发展已经进入了技术的时代?对此,甚至有人忧虑中国汉字有可能遭到信息化技术的全方位“屏蔽”的危险。技术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呈现出退化,几乎是一种趋势。当代社会中文化混乱的一种现象,就是当代人语言和词汇日益贫乏的问题,语词的意义失去了沟通心灵的真正作用。语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也就不再成为交流的工具,而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语言、文字,应该看做是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互相渗透的东西,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提笔忘字、患上“电脑失写症”,网络语言泛滥,或者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实际上是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传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的命运牵系人心,目前汉字在日本、韩国等许多亚洲国家已经有比较悠久而广泛的应用和影响,而且全球正在兴起“汉语热”。国内一位作家曾有感于此而发出应当设立一个伟大的节日——“中国汉字节”或者叫“中国汉字日”的倡议,来引起国人对我们的汉字文化的充分重视。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汉字。许久以来,有着泱泱五千年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华民族,从南到北申报了那么多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但似乎却忘掉了最伟大的一项,那就是中国的汉字。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就拿“人”字来说吧,不过那么两画,却被历代书法大师们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意蕴无穷……因为我们优美的汉字,我们成为了诗歌的大国,成为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我们的汉字!
 
《科学时报》 (2010-7-30 B2 科苑走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