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曾皓 本报记者 杨保国
6月6日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礼堂座无虚席,由该校学生摄制的DV版《红楼梦》在这里举行“公映”晚会。
“没有专业导演的悉心指导,无须系统的表演训练,我们因热爱而执著地打造出我国第一个高校版《红楼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王子松同学在晚会上激动地说。
理工科“红粉”也疯狂
这个校园版《红楼梦》的主创人员和演员,大多来自中国科大学生社团“木石前盟红楼梦书友会”,是《红楼梦》的忠实“粉丝”。王子松是前任副会。现任会长是邱世灿,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08级博士生,一个活泼的重庆女孩,对《红楼梦》近乎痴迷。“十多年来,《红楼梦》始终陪伴着我,一有空就看,至少看了一百多遍。”
书友会的“红粉”有200多人,不仅经常通过校园BBS或读书会交流心得,还组织举办《红楼梦》晚会。去年端午节,他们演出的话剧《红楼梦》在师生中引起轰动。但邱世灿等铁杆“红粉”还觉得不过瘾,大胆提出用DV演绎这部旷世奇书。大家一拍即合。邱世灿担任总策划、总导演、编剧,被同学们戏称为“大总管”;工程科学学院2006级本科生侯庆超有DV拍摄经验,担任导演。
拍古典名著谈何容易,仅服装、首饰、道具等,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经费哪里来?同学们从“杨亚校友基金会”争取到1000元资金,校团委也支持了800元。于是,大家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但仅置办了布景窗帘、屏风以及必要的道具,还没有正式开拍,经费就所剩无几了。
但同学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纷纷解囊相助,“妙玉”将2000元奖学金悉数献出,邱世灿更是节衣缩食。为节省经费,同学们上街买布做服装、布景,到小商品市场、淘宝网上淘饰品、道具,拿回来自己加工。
没有专业的服装设计和化妆人员,一切自己动手。没有合适的拍摄地点,邱世灿干脆腾出自家的房间。“这样,我们可以灵活掌握时间,大家一有空凑齐人就开拍,15平方米的房间就成了‘大观园’。”
史上学历最高的剧组
这个特殊的红楼剧组近50人,学历最低是本科,王夫人、王熙凤、史湘云、紫鹃等是博士生,薛姨妈、迎春、鸳鸯等是硕士生。回首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大家觉得虽然辛苦,但其乐无穷。
“你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道具都是我们动手做的,宝钗的金锁是2元6角钱买来的,然后涂上金色的指甲油就OK了;宝玉的头饰是用小亮片一点一点粘出来的;还有室内的灯光不够亮,我们就自己拉线,接了一盏白炽灯。”邱世灿得意地说。
演员们都是理工科学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在镜头前自如表演也是个难题。开始的时候放不开,眼神、动作不自然,何况要求与今天的人也不一样。因此,正式拍摄前要反复排练,侯庆超做示范,邱世灿则在一旁鼓励大家:你们就是最美最好的,只要展现出自己的本色就可以啦。好在大家都是资深的“红粉”,对作品非常熟悉,台词没有问题。
挑选演员重本色,多少弥补了表演技巧的欠缺。“对报名的同学,我们选择那些气质与书中人物相符合的,演员其实都是本色出演。”邱世灿笑着说,比如饰演林黛玉的白晓雨同学,本来就是个文弱、清高、有想法的小姑娘;演史湘云的王丽同学,平时就活泼可爱,笑起来爽朗而富有感染力。
为了节省时间,拍摄都安排在周末,一拍就是一整天,有时到深夜。如此,吃饭成了大问题。化好妆后,不方便吃东西,同学们一般选择吃包子,一整天都是包子当家。有时,没有拍摄任务而留在现场的同学去买;有时,每个人都有戏,都化了妆,只能穿着戏服出门了。“这种装扮走在路上,引来许多行人侧目。”饰演薛宝钗的罗晨辰同学说,有一次包子店的老板跟她开玩笑:“是古代的包子好吃还是我的包子好吃?”
掀起了校园“红楼”热
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邱世灿和她的红楼剧组已经成功拍摄并剪辑了“比通灵”、“花解语”等4场剧目,约一个小时。“诉肺腑”、“宝玉挨打”两幕正在后期制作中,很快将与师生见面。
拍摄工作引起了关注,已毕业的“红楼梦书友会”的老会员们纷纷出钱出力。前任会长赵子为在美国出资建设了网站,以加强对外宣传和内部交流;曾在红楼梦晚会上饰演王熙凤的王髙旻同学远在美国,出资拍下了一大批头饰和配饰;熊俊同学从普林斯顿飞回母校,主动要求参演……
中国科大校园里也掀起了一股“红楼热”。有些原来不关注这部名著的同学,现在也开始静下心来阅读了;一些学生社团推出了与《红楼梦》有关的校园活动;今年下学期,学校还准备开设《红楼梦》选修课。
“通过我们的努力,带动了大家关注《红楼梦》这部古典巨著,关注中华古典文化,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也特别开心。”王子松同学说。
邱世灿告诉记者,他们打算继续拍下去,为大家呈现更多的由科大学子演绎的《红楼梦》经典剧目,“这也是圆我们自己的梦。”
《科学时报》 (2010-7-27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