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丁义浩 刘颖慧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19 21:34:22
让更多的学生踏上创新之路
——东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纪实

 
东北大学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基地参加竞赛培训活动
 
 
东北大学学生在实验室里参与自主创新
 
□通讯员 丁义浩 刘颖慧
 
一篇国际软件工程会议论文、两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八个国家专利、若干项国家级大赛奖项,如此多成就的获得者年仅22岁,他是东北大学本科生——牛司朋。近年来,东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形成了“井喷”之势。如今,在东北大学像牛司朋这样的本科生并非凤毛麟角。
 
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东北大学一直以来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和永恒使命。着眼于国内外创新教育新趋势与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07年,东北大学成立学生创新中心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整合优势资源,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三年来,东北大学确立了“科普活动”乐中学、“科研训练”做中学、“科技竞赛”竞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创意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科普立项、创新项目、科技竞赛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通过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竞赛检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题式、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教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0+1”,创意教育从无到有
 
为了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东北大学以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设创新能力培养系列选修课、组建学生科技类社团、创办大学生创意节与科普节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拓性开展创意教育,推进创意教育进入课堂、进入书本、进入学生头脑,为学生踏上创新之路奠定坚实基础,完成创新概念中的“0+1”,实现了创意教育的从无到有。
 
2007年,东北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系列选修课的开设成为新一轮本科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实现了创新与教学的互动、课堂学习与课外创新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该选修课已经达到10余门,涵盖创造性思维与技能、工程技术创新方法、综合电子设计等多个领域。师资力量雄厚,授课老师均为全国创新教育专家、各院系创新实践名师。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罗玲玲教授2008年为学生开设了《创造性思维与技能》选修课,通过深入的理论教学与灵活的实践教学模式让每一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体验了创新思维的无限乐趣。
 
自主是东北大学创意教育所强调的学生成长的主要方式,在东北大学,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人,更是课外的主宰。通过建立以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为龙头、以各类科技社团为支撑的校园学生组织体系,东北大学打造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聚集地。在社团中,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课余时间,运用头脑风暴共同探讨问题,在学科交叉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选择性地开展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目前,东北大学各类科技社团已经发展到20多个,遍布全校各大院系,并创办了“创新思维擂台赛”、“软件创新设计大赛”等40余项创意赛事,为东北大学学子培养创新思维、交流学术思想、扩大求知领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群体支撑,营造了一个开放、自由、充满乐趣的创新思维空间。
 
“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壮大对于自主式创意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营造‘人人有创意’、‘处处有创新’的育人大环境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东北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立志如是说。在他看来,大一、大二作为大学的最重要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寻找到创意乐趣是学生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为此,学校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意节”,针对大二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普节”,通过“软陶创意设计大赛”、“纸模创意设计大赛”、“扑克牌创意设计大赛”等丰富、高品质的创意活动,保证了不同潜质、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做创意教育的主人翁。多彩的创意活动,为学生培养创意思维、提高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学生走上创新之路增添了原动力。
 
“99+1”,创新能力从有到优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努力做到“三创”: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学生有了创新的兴趣、意识、内在动力,学校就为他们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他们寻找兴趣与潜能的结合点,通过建立完善丰富的创新育人载体,使学生“会创新、能创造”真正成为现实。为此,东北大学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学校实验室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牵引,不断完善创新育人载体、提高育人实效,完成了创新概念中的“99+1”,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从有到优。
 
2007年,东北大学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的首批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学校重拳推出“科普立项百千计划”,设立专项基金“驱动”学生通过项目形式参与科技创新,各学院也纷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进行院级创新立项,从而构建了校院两级科研训练体系。每年学校投入科研训练的专项基金高达100多万元,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千余人,目前全校约4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科研项目的初步训练。
 
为进一步拓展科研覆盖面,学校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科研资源,高标准地建设了20个“大学生创新基地”,促进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资源平台。信息学院本科生邱越同学就是“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受益者之一,他说:“正是实验室有力的硬件支撑和实验室创新氛围软环境的熏陶,才培养了我良好的科研习惯和较强的科研素养。在本科期间,我发表了学术论文6篇、申请国家专利1项,这些为我即将开始的研究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竞赛、提升自我的机会,学校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各类竞赛特点以及学校学科特色,构建了多层次的赛事结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科技竞赛活动。通过抓“一院一赛”,实现了一个院系一个甚至多个品牌赛事,在院系之间形成竞争格局,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氛围。近年来,各种竞赛为学生提供了无形的“竞中学”大课堂,已经成为东北大学学子不断学习、提高、突破、成长的有效途径。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强化专业知识,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更能通过分工协作培养团队意识。正如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比赛全国特等奖指导教师张云洲老师所说,竞赛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全能实践的培养,知识、视野、创新、责任、毅力、协作这六个方面,在参加竞赛过程中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能很好地弥补眼下很多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有到优。
 
“100+1”,综合能力从优到更优
 
综合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东北大学副校长姜茂发指出,创新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综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大视野、高水平、全面素质的人才。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东北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短期到长期、从认知到行动,准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内化为能力,并逐步提高,完成创新概念中的“100+1”,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从优到更优。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东北大学最关注的内容。多年来,东北大学采取多管齐下,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通过建立导师制,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从小创意过渡到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攻关中;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过程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在答疑中提升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答辩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在竞技中提高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挫折中锤炼毅力与意志力;通过开展“责任、立德、成才”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引导学生强化责任与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求实的科学精神。
 
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凭借较强的综合能力,众多优秀的东北大学学子脱颖而出。三年来,东北大学本科生创新立项500多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被三大检索机构检索论文12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7项。全校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过一次省级以上竞赛,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赛事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800多项。2008年、2009年,东北大学本科生侯俊、白秋石成功摘下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桂冠。近年来,更有多名本科生荣获“辽宁省十佳大学生”、“辽宁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辽宁省大学生道德楷模”等多项荣誉。2010年,2006级本科生王贺同学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投身自主创新,拥有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入选“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百名候选人”。
 
众多科技成果与奖项,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东北大学的育人成效。创新学子的美丽蜕变凝聚了他们日夜苦读的辛勤汗水,体现了东北大学学子“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探索精神,促进了东北大学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并将以良好的示范效应领跑更多的优秀学生走向创新高地。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势必会有更多的东北大学学子踏上创新之路。
 
《科学时报》 (2010-7-20 B3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