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希 姚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15 10:28:58
留美历史学人的“双重意识”

《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王希、姚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定价:58.00

 
□王希 姚平
 
在过去的31年里,有上百万的中国学子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求学,博采众长。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赴美专攻历史的起步较晚,人数也少得多,但留美历史学者的影响力却是后来居上。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目前为止,有近百名中国历史学人从美国获得史学博士学位,进入美国大学历史系任教。
 
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出版学术专著、在欧美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主持学术研究项目、建立专业组织和出版英语学术期刊等活动,开始在美国史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来自中国的历史学人,以如此迅速和集中的方式,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在美国历史学界打开一片天地,无论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的历史上,还是在中美教育交流的历史上,这可能都是一个极为少见的现象。
 
他们从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学教授的成长经历充满了鲜为人知的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光荣、博弈与创造的故事。如果说,他们的专著和论文是他们作为历史学家的专业产品的话,那么,《在美国发现历史》的许多篇章则是他们作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历史学人对人生经历的社会学式的观察与思考。
 
历史性的反思
 
本书的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个人学术生涯的回忆,而以在美国求学和执教的经历为主;第二类是对美国社会和学术界的观察和评论;第三类则是对个人在美治史经历的梳理和对研究领域现状的评估。
 
尽管个人的经历和思考不同,本书的文章反映出几个共同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进入”美国学术界时的适应过程。留美历史学人的故事绝非只是一种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其实是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下不断进行磨合、涵化、协合、重新想象和重新创造的过程。历史学人来美国时大多已年近三十,有的甚至是过了而立之年才重新当学子的。而美国大学的史学博士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大量的阅读、激烈的课堂讨论和严格规范的论文写作,这一切都必须要以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熟练掌握为基础。所以,学历史的留学生在这方面所受的磨炼要比学理工科的留学生艰难许多。多篇文章中有关语言障碍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批学者们的不屈不挠和非史学莫属的坚定信念。许多人都曾因被红笔满篇修改过的作业而沮丧和自疑。但是,他们还是一篇篇地写下去,一堂堂课地攻下来,以种种方式克服了语言关,并最终成功进入到美国史学研究的不同领域之中。
 
留美历史学人最终在学业上的成功同时也是美国教授们诲人不倦的有力见证,回忆老师的提携和帮助是这本书的第二个共同主题。几乎每个留美历史学人都可以讲出导师如何帮助自己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中美学术交流和中美人民之间交流的伟大而令人难忘的故事。留美学人们的美国导师们大多是在史学领域中有声望的学者,但他们无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批改留学生的每一篇作业,从语法的纠正、用词的斟酌、脚注的规范,到叙述方法的精确性,一步一步地把留美学人们引导到有资格去争取一个美国博士学位的境地。他们对学生的倾心关注对留美学人们获得历史博士学位而言不可或缺。在美国攻读历史博士的过程同时又使留美学人们自己领悟到应该如何为人师。留美学人们尤其希望指出的是,在留美历史学会和学会期刊的成长过程中,有众多的美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第三个共同主题是对美国大学体制的认识和对美国教育制度的贡献。留美学人来到美国之际,正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开花结果和8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思潮高涨的时期,因此,留美学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分享了美国社会和美国高校的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许多作者先后在美国大学取得终身教授的职位,有的还担任过行政职务,几乎所有的人参与了以教授治校为宗旨的各类委员会,直接参与了美国大学的管理和改革。这些经历使得留美学人获得了从“体制内”来深入观察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管理的机会,并能就中美高校体制、学术运作、教学管理的异同发表基于实际经验的议论。这些议论对中国的教育和学术发展是有参考价值的。与此同时,许多作者也是所在学校的东亚或亚洲研究中心的骨干,对开拓本校的亚洲和中国研究以及发展与国内高校的交流合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中美学术交流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本书的第四个主题是对在美国学术界治学经验和教学的回顾与反思。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留美历史学人便开始发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或在欧美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因为留美学人中许多人都驰骋于中国研究或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史领域,他们的论著和思想开始在这些领域内产生影响。留美历史学人一方面熟悉美国史学界的中国研究的史学传承和前沿成果,另一方面又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熟悉中国史学研究的精髓、在史料的运用上能够驾轻就熟,他们的写作往往可以获得比较独特的视角,并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从而得到美国史学界的认可。即便在非中国史领域内,留美历史学人也获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当然,留美历史学人在美国学术界立足并不意味着他们已在引领各自领域的发展方向,更不意味着他们的求学与治学已经“修成正果”,相反,美国学术界的训练和环境迫使他们以更加严肃、冷静和成熟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成果。
 
历史性的记录
 
1989年8月,历史学会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召开第三届年会,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王庆成教授发表演讲。王教授对出席会议的60多名留学生说:“你们的贡献可能在三个方面展现出来,首先是在你们各自研究的领域内,其次是在推动中国的史学研究方面,第三是对美国史学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作出贡献。”
 
20年过去了,王庆成当年的期望得到了实现。然而,对于留美历史学者来说,这20多年的求学治学的经历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充满挑战意味的转型过程,这是许多人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当然,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并不完全一致,对转型经历的反应和理解也并不相同。但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连续不停的自我发现、自我拷问、自我觉醒、自我创造的过程。伴随这个过程的是一种特殊的、敏感的、双重的“双重意识”的存在。
 
作为历史学家,留美历史学人始终保持一种认知“过去”和“现实”的“双重意识”,与此同时,留美历史学人还保持着另外一种“双重意识”——对中国和美国的认知。两种“双重意识”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存在。作为历史学家,留美历史学人每天需要进行“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作为来自中国的美国大学教授,留美历史学人每天也需要进行不同文化、不同知识体系、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观之间的对话。这种双重的“双重意识”看上去是一种负担,但如同本文作者所展现的,它最终是一种人生的恩赐。正是这种特殊的意识存在使留美历史学人获得了战胜挑战的力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希望本书的文章可以提供一个独到的机会,来真实地展示留美历史学人——在某种意义上,留美人文学科的学者——在美国求学、工作和生活的心路历程。这些篇章是个人的经历、个人的记忆和个人的叙事,但它们也是一种集体的经历、集体的记忆和集体的叙事。这种心路历程的叙述应该是本书作者为中国留学运动史和当代史学发展的研究留下的一种史料性的内容,也可能为正在国内外求学的年轻学子送去一份思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里的文字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为《在美国发现历史》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全文略有删节)
 
《科学时报》 (2010-7-15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