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激进的无神论者,一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就有关科学与宗教这一古老话题,分别写了两本书:一本告知人们上帝的存在是种错觉,一本阐述了自己是如何做到让科学和宗教和谐合一的。

《上帝的语言》,[美]弗兰西斯·柯林斯著,杨新平、黄艳、姚磊译,陈蓉霞校,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26.00元

《上帝的迷思》,[英]理查德·道金斯著,陈蓉霞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6.00元
□本报记者 杨新美
2006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生物学家、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和美国生物学家弗兰西斯·柯林斯分别写出了《上帝的迷思》和《上帝的语言》,并于同年9月,两人在纽约的《时代》周刊办公室,就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辩论。
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蓉霞及其他几位译者将两本书翻译完成,却因其涉及敏感内容而出版事宜一度被搁置。2009年,海南出版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总策划任建成看到这两本书的译本,发现两本书的观点大相径庭,就像是两位科学家在科学与宗教的“擂台”上打比赛一样,内容很精彩,值得出版以让国内读者一览。在海南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几位译者的辛勤劳作终于结出了果实,两本书于近日出版。
“可以作为姊妹篇来阅读它们,柯林斯和道金斯都是生物学家,只是道金斯是位不折不扣的无神论者,而柯林斯是从无神论皈依到基督教。”陈蓉霞说,道金斯的书中没有深奥晦涩的语言,秉承了他以往的写作风格,犀利明快的文字,让人读起来颇具快感,而柯林斯的文字相对比较温和,其离奇的经历足以震撼人心……
道金斯:
上帝的存在是一种错觉
在《上帝的迷思》一书中,道金斯剖析了宗教的由来及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和欺骗,道金斯指出“上帝假设”的集体非理性信仰不仅是严重背叛理智,而且导致了不宽容,压迫、固执、自大、虐待儿童、同性恋、恐惧等现象,在他看来宗教是人类进化史的思想寄生虫。
“上帝存在与否”这个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在道金斯看来,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命题。比如,若上帝现身于人间,总该有某种信息能够被科学仪器加以捕捉。上帝若是完全逃逸于科学视野之外,这就表明,上帝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他深信不疑的是,上帝的存在就是一种错觉。
在《上帝的迷思》中,道金斯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宗教、批驳宗教。在书中,我们看到:美国圣经学者巴特·埃尔门从一个信仰圣经的人转变为深思熟虑的怀疑论者,改变他的正是圣经中大量不可信的记述;著名的魔术表演时佩恩和特勒同时出场并相互用手枪射击,却能用牙齿咬住子弹,而这其中窍门绝非是借助超自然因素或是来自上帝的帮助……他还将宗教专制所带来的巨大伤害揭露得淋漓尽致,如宗教与恐怖主义、种族屠杀等复杂关系。
道金斯认为,原教旨主义式的宗教会颠覆科学并且会侵蚀人们智力。对此,他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人们应该提升自我意识,即成为无神论者是一种现实的志向,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幸福、安宁、有道德、充满理智的无神论者。
陈蓉霞说,道金斯的这本《上帝的迷思》,有益于我们看清世界政治格局的扑朔迷离,还对宗教的过度滥用是一剂有效的解毒剂,也让我们明白建立道德根基时宗教并非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
柯林斯:
科学与上帝、圣经并行不悖
起初相对于道金斯而言,在科普界里弗兰西斯·柯林斯只是无名小卒,可就在2006年,单凭撰写的《上帝的语言》一书就立即名声大噪。柯林斯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从无神论走向宗教的历程,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科学的主要画面,并竭力以此证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与上帝和圣经并行不悖。
科学与宗教依旧无休止的争论的今天,与道金斯笔下的《上帝的迷思》相比,《上帝的语言》是一本相对“温和”的书。柯林斯在其中为基督教辩护,而又不否认科学的作用,提倡二者的和谐共存,这与道金斯所持的科学与宗教不相容的观点恰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努力在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构筑一个温和对话的桥梁,柯林斯在书中对某些宗教徒所拒绝的科学真理进行了解释,如对当下智能设计论,他专门辟出一章来讨论,被科学和神学拒绝的智能设计论的败笔在于其既没有提出导致生命渐进复杂化的可能机制,也没有可接受实验检验的系列预告;坚决反对引入超自然解释;反对滥用“奇迹”来理解自然事实;反对把上帝当做填补缺口的工具。但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基督教徒,柯林斯也在书中明确表示不认同像道金斯这样的科学代言人来肆意践踏宗教信仰的价值所在,并驳斥了来自科学家的反对宗教的全部论据。柯林斯在书中,以天文学家伽利略被天主教廷迫害的历史为鉴,以奥古斯丁的遗训提醒现代基督徒不应该再轻视科学,同时也建议科学家花时间了解信仰。
“以一名前沿科学家兼信徒的身份来谈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上帝的语言》自然不同于哲学家或神学家的长篇大作。” 陈蓉霞说,首先,柯林斯对科学事实的把握及其理解是哲学家或神学家所难以企及的。其次,柯林斯对科学的辩护显然不同于一般护教论者的角度。此外,柯林斯对信仰的虔诚,这表现在他对于个人心路历程的坦诚描述上,足以打动读者的内心,因为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我们都共享一个通过普遍人性而升华的精神世界。
两位信仰不同的科学家
理查德·道金斯,在大众看来就是一位以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播普及生物学知识的科普家。1995年,道金斯成为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教席的首任教授。他的不少科普著作已被国人所熟知,如《自私的基因》、《解析彩虹》、《伊甸园之河》等,而《盲人钟表匠》、《攀登不可能之山》也被看做是进化生物学的入门书。从2005年起,道金斯又多了一个无神论者的身份。在2006年道金斯让世人看到了这本《上帝的迷思》。出人意料的是,这本涉及科学与宗教的话题的书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发行量达到100万本,远远超过《自私的基因》,并且雄踞《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一年之久。
“毫无疑问,道金斯是以一名坚定、好斗的无神论科学家形象而闻名,他在当代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辩护,有些类似于19世纪以达尔文主义的斗犬而著称的赫胥黎所做的工作。”陈蓉霞说。
如果说,对科学与宗教,古尔德是中立者,道金斯则好似一名角斗士,那柯林斯就是一个和谐人士,因为柯林斯是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科学家。
柯林斯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自1993年起,接替华生(DNA双螺旋的发现者之一)担任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院院长,曾经领导2400名科学家齐心协力为人类基因组的破译日夜奋战。他提出的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法一直是人类遗传病基因克隆的主要策略,应用这一策略已有1000多种遗传病基因被克隆。他本人的工作则是为发现囊氏纤维基因和亨廷顿氏症基因作出了主要贡献。
“科研经历足以证明柯林斯是当代一位颇有成就的主流生物学家,不过他却逆流而行,从一名无神论者转变成一名基督教徒。”陈蓉霞说。在27岁那年,柯林斯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宗教信仰不是出自于家庭,相反,他的父母都是无神论者,早年的他也是一名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柯林斯的信仰来自于他的从医经历。医生的职业使命让他走近灵性境界,只是比普通的信徒多了一份关注在科学上。柯林斯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由于这一特殊的身份,柯林斯对基督教信仰的辩护,就获得了某种非同寻常的意义。
《科学时报》 (2010-7-15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