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张思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7-8 20:44:32
关注静脉血栓疾病 防止致死性肺栓塞

 

□张思玮
 
开国大将、原国防部长罗瑞卿,北京大学医学教授熊卓为,波兰著名前奥运会女子链球冠军索科利莫维斯卡,我国八一女篮球运动员王凡……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却因相同的疾病——致死性肺栓塞(PE)离开了人世。
 
所谓的PE,是指由于肺动脉的某一支被栓子堵塞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栓子是来自静脉系统中的血栓。当栓塞后产生严重血供障碍时,肺组织可发生坏死。通常认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
 
据2006年美国的IUA国际会议公布的资料显示:VTE已是第3位最常见的血管类疾病,其发生率已相当于脑卒中的发生率。美国每年有急性的DVT 患者48万人,每年PE患者21万人,其中致死性PE患者15万人。PE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死因中排列第3位,是猝死率极高的疾病。
 
“如果每个人对VTE多了解一些、多重视一些,那么亲人的眼泪就会少流一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说。
 
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过去很多临床医生认为由于东西方人种的差异,在中国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的患者很少。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及诊疗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在中国VTE发生率并不低,与西方国家发病率基本一致。”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认为,重视VTE,如何及时诊治DVT及预防致死性PE的发生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医生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骨科患者的一项调查显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者DVT发病率分别是40%和53%;接受低分子肝素预防的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DVT发病率为17.6%和30%。在下肢创伤患者及DVT高危创伤患者中的发病率分别是11.2%和43.2%。
 
刘昌伟以PE为例谈到,约80%的PE患者没有临床症状,而致死性PE患者在死亡前得到明确诊断率极低,再加之临床医生缺乏对VTE的诊断及防治尚缺乏足够认识,所以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
 
隐匿性强,易漏诊
 
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陈忠教授认为,致使VTE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大类:第一,血液淤滞。如长期肢体制动、长时间卧床、偏瘫等因素使静脉血淤滞;第二,内膜损伤。可以激发局部损伤如创伤,血管直接损伤,感染和其他组织损伤等;第三,高凝状态。
 
而DVT和PE作为VTE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具体体现为,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有相当一部分深静脉血栓患者并无症状而长期被医生所忽视。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有些患者可因血栓脱落栓塞肺动脉引起急性PE。
 
陈忠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活动归纳出,DVT的早期临床表现包括肢体疼痛和肿胀;PTE的早期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和胸痛等。
 
“所以,及时发现早期VTE的症状,并积极给予治疗与干预,从而防止致死性PE的发生至关重要。”陈忠说。
 
预防为先
 
据了解,目前VTE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动态监测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造影、CT扫描及核磁共振扫描等方法。目前VTE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及溶栓等药物治疗法,外科手术取栓法及介入治疗。为防止致死性PE的发生,也可以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提及国内VTE的诊治现状,符伟国坦言,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医生对VTE的认识也不同,在诊疗过程中,误诊、漏诊的病例很常见;在治疗方面,临床工作中常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疗程不足,监测不到位,溶栓治疗的药物、疗程、结果评估等缺乏规范的治疗原则。
 
“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已证实了腔静脉滤器的置入是预防肺栓塞,保护患者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适应症的把握、滤器种类的选择、抗凝时机的把握、药物的选择及疗程、效果评估及监测等很多方面,国内外医学界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临床医生对滤器置入手术的操作方法、置入滤器后患者的管理、抗凝时机及疗程、药物选择及溶栓治疗方面也欠规范。”符伟国说。
 
《科学时报》 (2010-7-9 B2 技术产业)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