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鬼出没的世界》(新版),卡尔·萨根著,李大光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9.80元
□李大光
当我把《魔鬼出没的世界》(以下简称《魔鬼》)再版校译稿交给海南出版社的时候,心里不免再次唠叨了一句:“10年了!时间怎么这么快呢?”
在这10年时间内,人们没有忘记卡尔·萨根。在萨根辞世后的3年时间内,共出现了5本萨根传记。其中《展演科学的艺术家》已经由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他的4本是:威廉·庞德斯通的《卡尔·萨根:宇宙中的一员》、杰里米·比曼的《向宇宙接触的卡尔·萨根》、埃伦·巴茨的《卡尔·萨根》和琼·布拉什菲尔德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2006年10月22日,以探索宇宙生命为职责的卡尔·萨根中心正式成立。
2001年,在萨根逝世5周年的时候,我们曾经邀请萨根的儿子多利昂·萨根和萨根生前的一个好友来京参加了“科学与公众论坛”。北京电视台的《世纪之约》栏目特意举办了题目为《魔鬼出没的世界》的节目,中国著名天文科普专家李元、科学记者尹传红和我在节目中做嘉宾,与现场观众互动,介绍了萨根的科学思想和主要贡献。时任国家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看到节目后,打电话调了节目光盘,同时还委托中国科协找到我,要了一本《魔鬼》。
2001年11月23日上午9时,应李岚清副总理的邀请,李元、尹传红和我参加了在国务院第二会议室召开的“国务院科普工作座谈会”。中国科协副主席、科技部副部长、广电部副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教育部副部长、610办公室副主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北京市副市长、北京电视台总编等许多领导都参加了这个座谈会。会议除了讨论了中国科普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以外,决定实行科普活动减免税制度和在2002年召开“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会后发布了《研究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会议纪要》。
《魔鬼》简体中文版在这10年时间内获得了很多好评。2000年,《魔鬼》入选“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 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委员会在2008年评选的“改革开放30年30部优秀科普翻译图书”中《魔鬼》榜上有名。一些教育机构将《魔鬼》规定为大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必读书。一些中小学将其中一些章节(比如“世上没有傻问题”、“我的老师”等)编入课外读物。我还经常接到一些电话询问是否可以将某些章节编入自己的教材。还有一些“解读”之类的图书出现在书店。
任何一本译著没有错误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造成的。任何人对同一句话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译法。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理解了作者,而不是仅仅在某些字句上较劲。我爱萨根,我爱萨根的思想,我更爱萨根内心中的激情和理性。任何一个好译者不应该停留在语言层面进行翻译,而应该进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刻地了解他,甚至和他一同思索,一同感受,一同阐发自己的思想,然后再出来在语言的层面上将他的思想转述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萨根所感动,甚至在翻译《自由之路》和《魔鬼出没的世界》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的呼吸和说话时的激情。有些话和整段的句子自然而然地流淌到纸上。因为我知道,那些话就是他要表达的,就是他要说的,就是他的激昂的声音……
萨根夫人安·德鲁彦在纪念萨根逝世10周年写给中国读者的信中说:“萨根将怀疑主义和对未解之谜的探索视为同样重要,并努力将其融合在科学事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的传播中。他的这一做法,吸引了可以想象得到的人口分类学上所有人种。”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有些人认为萨根是典型的科学主义,甚至蔑视所有除科学以外的所有文化和价值。在重新修改《魔鬼》这本书的译文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尽管书中列举的例子已经有点过时,但是,他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仍然清晰可见。他怀疑任何没有证据的关于外星生命的传说,但是,同时他又是探索外星生命证据的积极参与者。作为科学家,他不仅仅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和平主义和环境主义者。他提出的“核冬天”的概念至今仍然是科学家在讨论核竞赛时经常提到的思想。他是科学和理性、冷静与激情兼具的科学人。
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萨根不像斯蒂芬·霍金、艾萨克·阿西莫夫等人那么有名,但是,在美国,萨根的名字仍然十分响亮。萨根的书更多的是从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角度阐释科学的,同时,在阐述的过程中列举众多的令人震颤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仅仅是现实的,而且有非常多是历史曾经发生过的。这种描述方式使得他的思想更加具有说服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但是科学研究历史却短暂的国家,萨根的思想应该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真诚地希望,有见识的出版社能够将萨根其他的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
本文为《魔鬼出没的世界》再版后记,略有删节。
《科学时报》 (2010-7-8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