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技术市场政府为校企搭台 |
| 40多所高校与60多家企业达成意向 |
本报讯 全国首家高校技术市场——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建立不久,首个区县专场洽谈会——宝山企业接轨上海高校技术市场洽谈会拉开了帷幕,近百家企业和高校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的技术洽谈。在“企业技术难题由专家来破解、实验室成果由企业来转化”这样一个互帮、互惠、互利、互赢的平台上,60多家区内各行业企业与40多所全国高校“对上了眼”,华东理工大学与海隆赛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又签订两项技术开发和技术合作协议。
位于宝山工业园区内的海隆赛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特种涂料,用于石油钻杆、石油专用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的防腐。公司原来生产的一种产品,出现黄粒子、黑焦粒子,伴有刺眼难闻的挥发气体,会发生不正常断胶现象。经多次交流考察,去年赛能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夏浙安教授团队签下合作协议,并获区财政产学研资金支持。双方边生产边改进工艺配方,4个月后就有了突破性进展。在中石油2010年胶黏剂产品相关招标中,赛能公司中了最大的一标,拿下58%的市场份额,预计仅此产品就可实现6000万元销售收入。
借此东风,华东理工大学与赛能又签了两个合作项目。其中的“PP基耐高温胶黏剂产品”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将帮助企业提高PP基耐高温胶黏剂的密度、溶体流动的速率、接枝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的性能指标,改进生产工艺和服务。华东理工大学还与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签订“石油钻杆抗扭接头开发及抗扭机理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学校将为企业研究开发优化石油钻杆接头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及使用、计算方法,提供新型抗扭接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等技术服务。
宝山区域以赛能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无法与国有或合资大型企业相比,但它们对技术成果的需求则尤为强烈。向这部分企业输出技术的一大源头,便是遍及全市乃至全国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此,宝山区科委专设一个有特色的产学研部,助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过去,中小企业自己去大学、院所寻觅合作项目,可能碰上较高的门槛,合作成功率较低等问题;由区县政府、科技部门充当中介,更容易让双方相互适应、走到一起。区科委产学研部作为一个服务平台,组建起一支遍布区内各工业园区的企业科技联络员队伍,跑企业、院校,成为校企、院企之间的“黏合剂”。上海华滋奔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交大、宝山区科委签署了三方协议,建立全区首家校企共建的技术研发中心,并一次性签下7个海洋工程装备科技项目。
产学研成功合作还有“奖”。宝山区政府从去年起设立500万元产学研合作扶持资金,订立了《区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区财政按每年20%的幅度逐年增资。今年,这笔资金不仅奖给企业,还首次对承担区内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实施奖励。近一年来,宝山区通过组织“专家教授企业行”、向企业征集技术难题等方式,成功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20多个项目获得区专项资金资助。
这种初始激励机制还引来更大的资金支持,如上海杰盛无线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与上大合作,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超高频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双方签约仅半年后,又联合申报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成功获得市财政240万元资助。
《科学时报》 (2010-7-7 B2 科技 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