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同成
1990年7月15日,我途经瑞士赴非洲,在瑞士逗留期间,大使馆的官员陪我赴德国的西部边陲小城特里尔瞻仰了马克思的故居。
从瑞士到德国很方便,平坦的高速公路,畅行无阻,大约一个多小时便到达目的地。
特里尔在莱茵河畔,环境优美,纵目两岸,山水相接,山上五颜六色的别墅,一直伸延到河边。这些别墅有的红瓦盖顶,有的冒着罗马式的塔尖。显得非常华贵。
马克思是犹太人,他于1818年5月5日诞生在这里。他在这里从上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他的才华在读高中时,就显露出来,他所写的文章很有特色,表现出为社会献身的精神和为人类作贡献的愿望。
1835年10月马克思考入波恩大学,学习艺术史之类的课程,并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他对这里的学习不太满意,很快离开这里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并加入“博士俱乐部”。
1841年费尔巴哈的《论基督教的本质》问世,使马克思受到极大影响。他认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成功地批判了黑格尔。此后,他在哲学方面,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842年1月马克思开始为科隆的《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进入《莱茵报》任编辑,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他的文章使《莱茵报》的发行量增加了两倍,后来《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去巴黎研究法国的共产主义。他在一篇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类的兄弟情谊不仅仅是词句,而是活生生的事实,人类的高贵从因劳动而健壮的身体中向我们放射光芒。”接着马克思发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论证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号召以“无产阶级起义”实现哲学的观念。后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1845年2月5日马克思前往布鲁塞尔。
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开始和恩格斯合作,并建立了永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马克思的故居,是令人注目的地方,在1983年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当地政府重新设计整修,正式作为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
马克思故居共有三层:一楼是马克思故居的历史变迁;二楼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事绩;三楼是马克思的著作、书信、手稿。展柜中陈列着各种文字的版本,在这里可以看到:
许德珩老人翻译的最早中文版《哲学之贫乏》,吴黎平、刘云泽1938年合译的中文本《法兰西内战》。
许多参观者在这里购买马克思各种版本的书籍,我曾问几个青年,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马克思的作品?他们说:“年轻时的马克思本来想当一名作家,在他的著作中到处点缀着文学的想象,我们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当做文学作品来阅读的”。
马克思是19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也是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马克思作为一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家,他的著作在今天仍然为广为学术界所尊崇。
英国广播公司,曾经在网上让世界各地所有人士参加投票,选举19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共选出10人,马克思的得票率遥遥领先,高居榜首,成为第一名。
千年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①马克思(德国思想家)、②爱因斯坦(犹太裔科学家)、③牛顿(英国物理学家)、④达尔文(英国科学家)、⑤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⑥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⑦康德(德国哲学家)、⑧笛卡儿(法国数学家)、⑨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⑩尼采(德国哲学家)。
参加投票的挪威的一位学者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公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家之父。”
另一位投下神圣一票的美国学者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的模式作出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参考价值。”
我从一层到三层进行了参观,在门口的留言簿上看到,有来自世界各地马克思的信仰者在留言簿上留言。其中有许多中国人的留言,我在留言簿上写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话:“马克思,我来了!我来向你报到。”
正当我在留言簿上留言时,有从莫斯科来的几个人,用中国话问我:“你是中国人吗?”我回头一看,问道:“那你们是从哪里来?”他们说:“我们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是学中文的。”接着说:“我们看到中国人,肃然起敬,你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成功,举世注目。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失败了,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远不会变!”我说:“未来的世界的命运将操纵在你们手里,我相信马克思主义,总有一天会在你们的大地上重放光芒!”他们听了这话,纷纷和我热情地握手,表示认可。
在我和他们告别时,他们非常兴奋地喊道:“祝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这生动的一幕,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年,但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科学时报》 (2010-7-2 B2 科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