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少儿阅读事业的出版社与图书馆在各自的领域里困扰着,图书馆永远在谈论“好书在哪”,而出版社却在不断问:“图书馆到底需要什么?”6月24日~26日,2010“全国少儿阅读公共论坛”在京举办,以阅读为纽带,邀集上游出版社与下游图书馆,共话促进少儿阅读资源建设,谋求推动少儿阅读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李芸
打造一条出版产业链
少儿天然是喜爱阅读的。这一判断有足够的数据支撑。2009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六次国民阅读的调查显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是81.4%,远远超出成年人的49.3%,其中儿童0~8岁、9~13岁、14~17岁的阅读率分别为72.3%、93.5%和79%。无独有偶,2009年,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主持完成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少年儿童95.1%的人喜欢阅读,课外活动有60%的人首选为阅读。
需求的旺盛带来市场的繁荣。中国版协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海飞说:“2009年,我国少儿类图书总印数近6亿册,零售市场品种已达到8万多种。从规模上讲,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儿读物的出版大国。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今年3月公布的2010年全国图书选题分析,今年有519家出版社申报少儿类图书选题,参与率近90%,这还不包括大量的民营公司。少儿出版读物品种接近4万种,占全国图书出版品种的14.6%。”
然而如今我国少儿出版遍地开花的情况,却让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颇为忧虑,他说:“少儿出版被认为是出版领域中门槛最低的门类,很多非专业少儿社和民营出版商介入该领域,认为这是一块大蛋糕。但很多出版社涉足少儿出版主要是利益驱动,并无长远的专业追求。他们被目前少儿出版的表面繁荣所遮蔽,形成了一个认知上的错觉,误认为少儿出版门槛很低。”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少儿出版分社社长徐海生也认为,当前少儿图书市场品种规模的无序扩张以及低水平重复选题导致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使行业折扣恶性竞争,整体利润下滑,削弱了行业选题力量和原创能力,使少儿出版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少儿图书的巨大产量让一些有特色、有品位的图书湮没在出版的汪洋大海中,也让图书的读者、家长和老师们对书的质量好坏难以判断。这样的困扰图书馆也存在。而且长期以来,少儿图书市场渠道匮乏,没有专门少儿图书馆配商,没有专门针对少儿图书市场的征订书目。
图书馆报总编辑赖雪梅说:“没有书,没有好书,图书馆的服务无从谈起。有了书没有人读,出版社的价值也无从谈起。这次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委员会、图书馆报共同主办全国少儿阅读公共论坛,便是要加强馆社合作,打造一个促进少儿文献资源建设,推动少儿阅读深入开展的全新的合作平台。”
在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看来,出版社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缺乏一个权威的少儿图书信息平台。他说:“如果由图书馆报、中国图书馆学会或者其他机构与国内最大的网站搭建一个包含多种少儿图书数据的信息平台,独立于上游出版社,独立于中游的馆配商,建立全国性、权威性、公益性的少儿馆配图书的可供书目的信息平台,由全国出版少儿图书的出版社,每周把自己的可供书目和新书信息、供货折扣提供给这个平台,由这个平台统一发布,也许可以解决馆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上游的出版社到中游的信息平台再到下游的图书馆便是一条顺畅的出版产业链。
馆社合作的期待
参与全国少儿阅读公共论坛的不仅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出版界人士,也有湖南省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图书馆人员,更有来自中图学会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专业委员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的专家。两天的专题发言和专场座谈会,与会代表就馆社合作的可行性以及模式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许多少儿、家长及老师反映阅读的困难在于找不到感兴趣的图书,而这一点图书馆能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辑邓咏秋曾在书上看到一则故事: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图书馆馆员,他在图书馆的借书室门口放两个箱子,一个装好书,一个装坏书,让还书的小读者自己来判断。如果还书时,你认为是好书,就放在好书的箱子里,是坏书就放在坏书的箱子里。后来有小读者就直接到好书的箱子里借书了。可见,图书馆可以最直接地与读者联系,能得到最可靠的信息。
中山图书馆馆长吕梅说:“首先,图书馆可以携手出版界做少儿阅读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分析、推广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其次,二者合作还有携手研究少儿的思维特征,包括他们的身心特点,阅读特征、习惯,相对地确定出不同特征下适合少儿的读物。”
另一个出版社及图书馆期待的合作模式是,馆社互动开展活动,传播阅读理念。张秋林认为少儿出版之所以门槛不高,很大程度上因为购买者认识水平不够,对好书缺乏认识。要解决这一问题,便需要举办各种层面的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市场、引导市场。而图书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阵地,图书馆有能力也有义务去组织一些提高读者阅读水平的活动,图书馆有场地和读者资源,在组织活动方面,出版社有作家和宣传的资源,双方联手即可双赢。
《科学时报》 (2010-7-1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