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29 21:6:18
“杞人忧天”成全球性活动
我国70余师生参与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
 
□本报记者 洪蔚
 
近10年来,人类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恐慌感被科幻、灾难电影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灾难尽管在现实层面还没有发生,但上世纪90年代,天文学家记录的一次彗星对太阳系“众神之王”——木星的撞击,对人类提出了警示,促使人类在现实层面防患于未然。
 
1992年,被命名为“苏梅克—利维9号”的彗星,在第一次接近木星时,被木星强大的引力撕碎。被撕裂的苏梅克—利维9号分裂成了21块碎片,这些碎片随即排成一列,有如一列在太阳系奔驰的“列车”。
 
两年以后,1994年7月,这列“太空火车”再次接近木星,并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进行撞击,释放出相当于20亿颗原子弹的能量。这次撞击在木星表面留下了相当于地球数倍体积的巨大坑洞。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观察并详细记录下来的彗星撞击事件。
 
这一事件也提醒了人类“杞人忧天”并不是空穴来风。如果苏梅克—利维9号撞击的是地球,那么人类的家园将不复存在。
 
此后,为了提早发现这种潜在的危险,小行星搜寻活动在世界各地受到重视。
 
2006年,由美国发起并主办了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International Asteroid Search Campaign,简称IASC)。这是一个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动手搜寻近地移动天体的计划。IASC活动发动全球范围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参加,旨在搜寻、监测、确认和排除近地移动天体对地球的危险性。
 
国际组织为活动提供望远镜和专家队伍,为学生提供数据和软件工具,指导学生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写成报告提交国际小行星中心进行确认。
 
中国“动手天文”教学组织(China Hands-On Universe,简称中国HOU)于2009年12月11日至2010年1月22日,2010年3月22日至5月7日,带领中国学生参加了第四期和第五期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这两期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共有十几个国家、几十所学校参加。我国则有10多所大中院校77位师生参与。
 
在这两次活动中,我国学生共获得主带小行星发现6次,近地天体证认5次,近地天体观测200多次。国际主办方美国宇航局NASA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中国老师和学生寄来了证书和奖牌。
 
6月27日,2009~2010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在北京举办颁奖仪式,与会天文学专家以及师生代表分享了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教授郭红锋等在讲话中向与会师生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科研现状,以及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解决的科学问题。
 
《科学时报》 (2010-6-30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