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时间内,把企业和企业家推到生物产业的第一主角的位置,这是不现实的想法。所以我更想谈的是,在生物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秦义龙 上海联合基因集团董事局主席
□秦义龙
这个命题一提出来,很多人都会认为,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毫无疑问是主角,这个理解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实和我们的想象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个人的观点是,在今天的生物产业发展当中,政府部门和政府领导是第一主角,科研机构和科学家是第二主角,国有企业以及企业的领导是第三角色,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是第四号角色。
但是,我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在过去信息产业时代中,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展现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强大活力。从IT产业的产值来看,可能国有大企业占的份额相当大。但是站在最前沿的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至少平分秋色。今天我们走向生物产业这个领域,将来站在产业最前沿的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呢?
我相信,民营企业在IT产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蓬勃生机,在生物产业中将有更广泛的表现。我特别呼吁,政府要关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些民营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但是在很多地方,这些民营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在税收、就业的贡献上不是很大,在政策支持上会被冷落,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件事情。
在短时间内,把企业和企业家推到生物产业的第一主角的位置,这是不现实的想法。所以我更想谈的是,在生物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共同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和企业关系当中,强调得比较多的是政府的支持,体现出政策的方向。第二是资金的支持,第三是优惠的税收政策的支持,第四个是比较低的价格供应土地。这好像是政府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这些方法和手段当然都很好,但是有些时候可能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比如税收优惠,真正注意一下可以发现,很多中小型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对税收优惠并不是特别关注。为什么呢?像生物产业前面研发过程非常漫长,需要大量的投入,很多企业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时没有销售收入,因而并不需要交税,等真正有了很好的销售收入,优惠期早就过了。所以对企业来讲,这个优惠政策没有什么意义。其他的扶持政策到底有什么意义,都值得我们很好分析。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能不能给予更多的宽容?政府部门能不能敢于让企业大胆试?对企业创新中的失败和失误给予多一点的宽容,对企业创新中的成绩多一点肯定,从某种方面来讲,这可能比税收优惠政策更有价值。我认为政府部门如果转变政府职能的话,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要从管企业转向服务于企业。
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系上面,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扬科研机构为企业服务,科研机构为产业服务,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我们讲产学研结合、产学研一体化,讲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在过去很多年中,产学研一体化是以科研单位,以科学家为核心的产学研一体化,这个一体化是有问题的。
科学家对产品、对市场的理解和企业家的理解完全是两个概念。为什么我们很多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因为很多研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将来不会真正为市场所用。很多科学家作的研究是企业不肯进去的,企业不肯进去,怎么可能进行转化和走向市场?
产学研一体化的概念非常好,但是产学研一体化一定要以企业为核心。因为科研机构缺乏能力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缺乏能力把自己的研究变成产品推向市场。我们今天的科研当中也有一些问题,包括一些科研项目是为科研而科研,为拿国家经费而科研。这种科研跟市场的脱节非常明显。
所以,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仅次于政府。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体系,由企业来整合科研资源、社会资金资源,整合市场,对整个科技成果的转化都会有很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科研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确,很多应用研究应该直接为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很多教授怀着一种下海办企业的冲动。相反,很多企业家却到大学的讲堂上粉墨登场。这个问题我理解,企业家和教授都是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往往都会幻想自己无所不能。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过去很长时间,我一直很积极地支持教授办企业,但是经过了十二年半的艰苦奋斗历程,我今天的想法有巨大的改变。我鼓励教授到企业去,鼓励教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但是我不赞成教授下海办企业,教授就要做好教授的事情,办企业是企业家的事情。教授和企业家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不是随意串岗。
《科学时报》 (2010-6-21 B3 视界·观察)